《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1年, 第4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1-25
  

  • 全选
    |
    规范与指南
  •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仍占全球的 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 5 年生存率无显著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 4 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 个月 1 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 个月 1次常规监测,6 ~ 12 个月进行增强 CT 或 MRI 检查 1 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 1 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 - 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 基础研究
  • 邓 路, 何志伟, 朱昌毫, 陈世裕, 刘燕青, 李 琳, 孙诚谊, 喻 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 7(cell division cycle-associated protein 7,CDCA7)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分析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CDCA7 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 CDCA7 mRNA 和蛋白在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HPDE 和人胰腺癌 Bxpc-3、CFPAC-1、PANC-1、MIA PaCa-2、Capan2 及 SW1990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构建干扰 CDCA7 基因表达的重组慢病毒,稳定转入 PANC-1 细胞,并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效率。干扰 CDCA7 基因表达后,分别采用 CCK-8 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对 PANC-1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及 Transwell 小室法检测对 PANC-1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 CDCA7 表达后对上皮 - 间质转化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 E- 钙黏蛋白(E-cadherin),以及细胞周期蛋白 D(cyclin D1)和 cyclin E1 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STING 和 GEPIA)预测 CDCA7 与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 3(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3,MCM3)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 CDCA7 与 MCM3 的相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 CDCA7 表达后 MCM3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CDCA7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 0.05);CDCA7 mRNA 及蛋白在胰腺癌 PANC-1、MIA PaCa-2 和 SW1990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HPDE(P 值均< 0.05)。干扰 CDCA7 表达后,PANC-1 细胞中 CDCA7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值均< 0.05),PANC-1 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 值均< 0.05);Vimentin、cyclin D1 和 cyclin E1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而 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 值均< 0.05)。CDCA7 与 MCM3 存在相互作用,且干扰 CDCA7 表达后 MCM3 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 :CDCA7 在部分胰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干扰其表达可抑制胰腺癌PANC-1 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 流行病学研究
  • 王 军, 陈永胜, 丁璐璐, 张永辉, 陈建国, 徐源佑, 朱 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省启东市 1972—2016 年白血病死亡特征及时间趋势。
    方法 :收集整理启东市 1972—2016 年白血病死亡病例,分别计算启东市白血病的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准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准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35 ~ 64 岁截缩率和 0 ~ 74 岁累积率等指标;利用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白血病患者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应用 Joinpoint 4.7.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白血病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1972—2016 年启东市白血病死亡共 2 150 例,在全部癌症死亡病例中所占百分比为 2.17%;年均粗死亡率为 4.25/10 万(其中男性 4.73/10 万,女 性 3.79/10 万 ), 中 标 率 为 3.69/10 万, 世 标 率 为 3.69/10 万,35 ~ 64岁截缩死亡率为 4.39/10 万,0 ~ 74 岁累积死亡率为 0.34%,累积死亡风险为 0.34%。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白血病死亡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 0.05);0 ~岁组、15 ~岁组和65 ~岁组白血病死亡率的 APC 分别为- 5.80%、1.35% 和 2.50%,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和上升趋势(P 值均< 0.05)。白血病男女合计粗死亡率、中标率和世标率的 APC 分别为 2.32% [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1% ~ 2.73%]、0.77%(95% CI:0.32% ~ 1.21%)和 0.72%(95% CI:0.26% ~ 1.18%), 均 呈 上 升 趋 势(P 值 均 < 0.05);其 中, 男 性 粗 死 亡 率、 中 标 率 和 世 标 率 的 APC 分 别 为 2.27%(95% CI:1.68 ~ 2.87)、0.55%(95% CI:0.01% ~ 1.09%) 和 0.53%(95% CI:- 0.03% ~ 1.09%);女性粗死亡率、中标率和世标率的 APC 则是2.48%(95% CI:1.89% ~ 3.08%)、0.89%(95% CI:0.18% ~ 1.61%)和 0.74%(95% CI:0.00% ~ 1.48%)。
    结论 :启东市白血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和老年人群应为白血病死亡防控的重点关注对象。
  • 临床研究
  • 王景林, 刘雪影, 李 珀, 项一宁, 李大欢, 许良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间质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其在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2017 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48 例,经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不同分期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组织标本经 HE 染色后观察结直肠癌间质特征,包括肿瘤 - 间质比(tumor-stromal ratio,TSR)、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TB)、肿瘤浸润前端癌相关性成纤维(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细胞形态、以及肿瘤腺体富集区域癌性间质反应(desmoplastic reaction,DR)程度。Kaplan-Meire 法绘制生存曲线;相关指标经 Log-rank 检验后,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风险因素;单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后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判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
    结果 :148 例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43.66±20.13)个月(范围:1 ~ 6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 48.50 个月。Log-rank 检验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TSR 和 TB 的不同组间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 0.05)。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淋巴结转移(P < 0.001)、TSR(P < 0.05)和 TB(P < 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有淋巴结转移组(86 例),无淋巴结转移组(62 例)的 TSR、TB 及肿瘤浸润前端 CAFs 形态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 0.001,P < 0.05 和 P < 0.05)。相较于 TSR < 1 组(44 例),TSR ≥ 1 组(114 例)的 TB、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值均< 0.001)。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和 TSR 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主要的间质病理学特征与结直肠癌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其中 TSR 有望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及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指标。
  • 综述
  • 李 岚, 代佩灵, 吴星娆, 张 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骨骼是宫颈癌少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发生骨转移,常预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存期缩短。针对骨转移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治疗,能有助于提高疾病控制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首先将介绍宫颈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然后重点综述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骨改良药物治疗及止痛支持治疗在宫颈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宫颈癌骨转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梁火燕, 李弘毅, 朱彦辉, 翟瑞卿, 薛文华, 闫 岩, 丁显飞, 赵 杰, 李砺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甲双胍是 2 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并提高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从而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不仅如此,现在有研究认为二甲双胍还可能通过激活酶的信号系统而发挥多方面的代谢调节作用。近年来二甲双胍表现出了除降糖以外的多种作用,如抗炎、抗肿瘤、延长寿命、预防脱发以及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等。其中,对于二甲双胍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当前关于二甲双胍在肿瘤细胞代谢方面如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主要从 5 个方面就二甲双胍在肿瘤细胞代谢中的可能作用和机制进行阐述,包括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的作用及机制探讨,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胰岛素代谢的调节作用,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以及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