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蛋白质从头设计的方法设计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又称ErbB2)的结合蛋白,并初步评估其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基于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首先采用RosettaDesign和ProteinMPNN算法模型设计靶向ErbB2的结合蛋白,同时采用AlphaFold算法模型评估所设计的结合蛋白的结构准确性及其与ErbB2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通过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结合双荧光高通量流式细胞术筛选得到能够特异性结合ErbB2的结合蛋白,并用大肠杆菌体系对该结合蛋白进行表达与纯化。之后,采用生物膜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验证纯化后的结合蛋白与ErbB2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最后,在高表达ErbB2的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胰腺癌细胞系BxPC-3中,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CCK-8法检测候选结合蛋白对ErbB2下游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成功设计了靶向ErbB2的结合蛋白,建立了相应的结合蛋白库,并从中筛选出一个能够特异性结合ErbB2的结合蛋白。经过BLI实验验证该结合蛋白能够有效地结合ErbB2。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表达ErbB2的SK-OV-3和BxPC-3细胞中,该结合蛋白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和减少ErbB2下游信号分子AKT的磷酸化水平。
结论:基于蛋白质从头设计的策略,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能够特异性结合ErbB2的结合蛋白,该结合蛋白可以有效抑制ErbB2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肿瘤细胞的增殖。这表明靶向ErbB2的从头设计结合蛋白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肿瘤靶向治疗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长非编码RNA-Gm9795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2014年—2020年80例在本院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的HCC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0例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以及HCC细胞(HepG2、Hep3B、HCCLM3和Huh7)中Gm9795的表达水平,分析Gm9795表达与HCC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构建Gm9795过表达的HCCLM3细胞,脂质体转染法构建沉默Gm9795表达的Huh7细胞。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鉴定Gm9795特异性结合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过表达或沉默Gm9795表达对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基因表达的影响,在用Gm9795过表达的HCCLM3细胞中同时转入CHOP全基因,再用CCK-8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评估上调CHOP表达水平对HCCLM3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与相应非肿瘤组织相比,Gm9795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所有的HCC细胞都表现出比LO2细胞显著更高的Gm9795表达水平(P均<0.05)。较高的Gm9795表达水平与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包括肿瘤大小、多发性肿瘤、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和门静脉癌栓(P均<0.05)。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Gm9795表达是HC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较高的Gm9795表达与队列中较短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显著相关(P均<0.01)。与Vector组相比,Gm9795组HCCLM3细胞的细胞活力、克隆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均<0.01);与siNC组相比,siGm9795-1和siGm9795-2组Huh7细胞的细胞活力、克隆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均<0.01)。通过MS鉴定CHOP为Gm9795特异性结合蛋白。与Gm9795+Vector组相比,CHOP+Gm9795组细胞活力、克隆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均<0.01)。
结论:Gm9795在HCC组织中上调,并且Gm9795高表达是H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m9795在体外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HOP信号通路介导的ERS有关。
目的:初步探讨多原发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异时性双原发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治过程,通过开展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以探讨其诊治策略。
结果:1例女性异时性双原发肿瘤患者,第一原发肿瘤为胃癌,第二原发肿瘤为肺癌。第一原发肿瘤诊断时的年龄为67岁,第一原发肿瘤与第二原发肿瘤的诊断间隔时间为13个月,第一和第二原发肿瘤均通过手术切除。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胸膜转移和盆腔转移,其中胸膜转移来源于肺癌,盆腔转移考虑为胃癌种植转移。患者每一阶段的诊疗策略均经MDT讨论决定,通过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诊断,随后针对不同肿瘤来源的转移病灶实施系统联合局部的治疗策略,使患者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67个月)。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生活质量较高。
结论:对于MPM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MDT讨论,明确病理诊断,评估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了解肿瘤转移的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胃癌是侵袭性和异质性较强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精准分型指导下的胃癌个体化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highly unstable,MSI-H)胃癌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肿瘤微环境和病理学特征,这些已被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肿瘤标志物。近年来,免疫治疗给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其中MSI-H患者被认为是胃癌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本文报道1例MSI-H转移性胃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并结合文献复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肝移植为肝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愈手段。然而,移植后的免疫调控是确保移植物存活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能量代谢在肿瘤微环境和肝移植的免疫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讨论了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机制、肝移植中的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移植术后能量代谢对降低肝癌复发和减少移植排斥的作用。通过深入理解代谢途径和免疫调控之间的复杂关系,希望可以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并为肝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卟啉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展现出多种生物化学特性,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化学修饰和纳米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改善了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还极大提高了药物的递送效率。此外,卟啉及其衍生物在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SDT)、放射治疗(radiotherapy)和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等多种治疗手段中的应用,为实施肿瘤多模态治疗策略打开了大门。这种跨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突破单一治疗方式的限制,从而协同提升肿瘤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卟啉及其衍生物在上述治疗方法中的应用进展,并就其在肿瘤治疗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合成致死策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近年来已相继批准了多项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治疗。这一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对新型合成致死组合——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ATM)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 protein,ATR)的研究兴趣。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中,ATM激酶主要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而激酶ATR则在DNA单链断裂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ATR抑制剂被认为是继PARP抑制剂之后,最具前景的合成致死靶向药物之一,有望成为ATM基因突变患者的潜在新型治疗药物。然而,目前关于ATR抑制剂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数据尚显不足。因此,深入理解ATM/ATR激酶组合的合成致死机制,对于推进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化疗的治疗方式,但化疗耐药愈发常见。化疗耐药将导致患者生存率急剧下降。中草药有着低成本、疗效广、种类多的特点,大批研究者从中提取活性单体物质在体内外进行骨肉瘤化疗耐药的增敏研究,均有一定成效。本文按照化疗耐药产生的机制,对中草药单体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研究者对中草药单体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的临床机制研究并未深入,中草药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而以中药药性理论作为单体研发的理论基础将可能为未来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实体瘤中黑素瘤脑转移(melanoma brain metastasis,MBM)的发生率最高,是造成晚期黑素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BRAF/MEK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治疗黑素瘤患者脑转移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颅内存在的血脑屏障和特殊的颅内微环境,使得患者的总生存期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当下治疗的一大难点。因此,脑转移机制的研究对于完善晚期患者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MBM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20外显子插入(exon 20 insertion,ex20ins)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常见的驱动基因激活突变,该突变具有异质性高、恶性程度高,检测困难,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案反应不佳,预后较差等的特性。近年来,对于EGFR基因ex20ins突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该基因突变的检出率。FDA批准了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在EGFR基因ex20ins突变NSCLC患者中的相关适应症,同时多种新型药物也在前期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本文将就EGFR基因ex20ins突变的结构特点、检测方法及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肿瘤的治疗水平已取得极大进步,然而,与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逐渐成为非肿瘤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心脏病学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识别、诊断和干预手段的最佳策略仍缺乏统一规范。本文首次提出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的“四早”措施概念,即早期评估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临床表现、通过现代化医学手段进行早期诊断以及确诊后早期进行个性化干预,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讨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抗肿瘤治疗患者心血管毒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