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李 倩, 徐祎春, 欧 莹, 李曼婧, 韩峻松
    摘要 (685) PDF全文 (407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溶瘤病毒因其能够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造成肿瘤细胞裂解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已经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本文概述了溶瘤病毒的定义、分类、特性和作用机制,回顾了已经批准上市和仍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临床表现,以及溶瘤病毒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对异质性肿瘤和肿瘤微环境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还讨论了这些联合治疗策略对改善恶性肿瘤耐药效果的临床评估结果。
  • 综述
    方雅玲, 董宇倩, 王亚男, 吴维怡
    摘要 (305) PDF全文 (3507)   可视化   收藏
    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细胞技术已经改变了 B 细胞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前景。然而,由于获批用于临床治疗的 CAR-T 细胞必须定制而成,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探索能够实现“现货供应”和细胞产品标准化、多抗原靶向以及低工业生产成本等优势的同种异体 CAR-T 细胞技术,是目前过继免疫疗法的主攻方向之一。然而,同种异体 CAR-T 细胞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s-host disease,GvHD),并可能被宿主免疫系统迅速清除。本文对如何采用基因编辑技术规避 GvHD 和异源 CAR-T 细胞的免疫原性,以及当前同种异体 CAR-T 细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经过改良的下一代同种异体 CAR-T 细胞或将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坦途。
  • 综述
    刘 剑, 侯 净, 倪 青
    摘要 (179) PDF全文 (2988)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人体重要的金属元素,铜(Cu)参与了细胞代谢、抗氧化、解毒以及铁吸收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人体中铜主要通过饮食摄取,在消化道中与转运蛋白结合后进入血液,之后再通过载体蛋白运输至全身各个组织;由于受铜离子伴侣蛋白及载体蛋白的严格调控,铜的摄入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铜在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当铜稳态失衡时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凋亡。最新研究发现,铜可诱发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即铜死亡。该死亡方式与铜代谢调节密切相关,当前这类由铜诱导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及可能的机制已获得广泛的研究,其中在乳腺癌相关研究中发现,铜死亡相关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的进展、免疫细胞浸润、药物耐药、联合治疗及疾病预后评估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铜死亡机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有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方案。

  • 专家笔谈
    蒋安一, 刘宇智, 权 明
    摘要 (354) PDF全文 (2742)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当前肿瘤治疗已全面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但胰腺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并不理想,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过验证的生物标记物对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本文综述当前胰腺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帮助临床医师系统地了解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而指导胰腺癌的精准治疗。

  • 综述
    杨 宁, 钟 华
    摘要 (501) PDF全文 (2685)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为克隆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发病率在血液系统肿瘤中排第 2 位。C-Myc 是一种原癌基因,在人类的多种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中异常高表达。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C-Myc 的表达增强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息息相关。从癌前病变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发展为冒烟型骨髓瘤(smoldering myeloma,SMM),进而发展为有症状的 MM,高表达的 C-Myc 可能是病程进展的机制之一。因此,明确 C-Myc 在 MM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探究 MM 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专家论坛
    毛爱红, 武元元, 王 军
    摘要 (464) PDF全文 (2512)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预后良好,10 年生存率超过 90%,但对于晚期复发、转移和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以及间变性甲状腺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不同亚型甲状腺癌发病机制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新的甲状腺癌标志物的发现,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本文总结了对晚期甲状腺癌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和临床效益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进展,以期为改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 综述
    陈华蕾, 李 威
    摘要 (567) PDF全文 (2462)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靶向治疗是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索拉非尼在肝癌的标准靶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仅对约 30% 的患者产生疗效,且通常在 6 个月内发生耐药,因而限制了索拉非尼的治疗效果。探索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以及增强其疗效至关重要。索拉非尼的耐药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药物运输、肿瘤微环境改变以及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此外,自噬、铁死亡、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以及肿瘤细胞激活也是研究热点。目前,对索拉非尼耐药机制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索拉非尼治疗的敏感性,是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如何增强索拉非尼治疗的敏感性进行探讨。
  • 综述
    王闫飞, 刘 巍
    摘要 (438) PDF全文 (2401)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ancer therapy-related thrombocytopenia,CTRT)是抗肿瘤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对 CTRT 的现状、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促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在 CTRT 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 CTRT的临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CTRT 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 综述
    蒋林兰, 王家辉, 徐 溢, 沈 赞
    摘要 (792) PDF全文 (2201)   可视化   收藏
      跨膜蛋白 176B(transmembrane protein 176b,TMEM176B),最初称为 TORID,是一种具有 4 个潜在跨膜结构域的主要表达于淋巴组织的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抗原交叉呈递以及肿瘤细胞的行为中发挥调节作用,并且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 TMEM176B 的结构、定位、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 TMEM176B 的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参考。
  • 综述
    葛雨辰, 刘宝瑞, 李茹恬
    摘要 (457) PDF全文 (2194)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其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过继体外诱导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来调节或诱导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效应机理与手术、化疗等多数抗肿瘤疗法不同,因而在进行抗肿瘤疗效评价时,单纯使用常规影像学方法检测肿瘤病灶的体积变化,表现出“假性进展”和“超进展”等特殊反应模式,并不能及时准确地评估肿瘤免疫治疗的客观疗效。本文拟就免疫治疗疗效评价中的特殊问题及其相关评价标准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科学评价和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肖红艳, 张丽娜, 顾 林
    摘要 (632) PDF全文 (2181)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 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靶向治疗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的进展来阻断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CDK4/6 抑制剂在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R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阴性(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negative,HER2 -)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已取得了成功的应用。研究表明,CDK4/6 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显著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并且耐受性良好。然而,CDK4/6 抑制剂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尚无定论。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开始探讨 CDK4/6 抑制剂在早期 HR + /HER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本文对 CDK4/6 抑制剂新辅助治疗 HR + /HER2 -乳腺癌新的临床试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这类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以及改善其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原创研究
    朱昱恒, 魏健蕾, 段宗浩, 马薛诗语, 贾沁园, 孙勇伟, 陈 莉
    摘要 (240) PDF全文 (217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 2’,5’-寡腺苷酸合成酶 1(2’,5’-oligoadenylate synthase 1,OAS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以及其对 PDAC 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

    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等公共数据库分析 OAS1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 OAS1 在 PDAC 患者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 OAS1 mRNA 和蛋白质在不同 PDAC 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利用 siRNA 干扰 OAS1 在 Patu-8988 与 PDC0034 细胞系中的表达,随后通过 CCK-8 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探究 OAS1 对 PDAC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 OAS1 调控 PDAC 的可能机制;利用 siRNA 干扰 OAS1 在 Patu-8988 与 PDC0034 细胞系中的表达的同时对细胞予以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激动剂 MHY1485 处理,通过测定细胞存活能力和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来验证 OAS1 调控 PDAC 细胞增殖的潜在分子机制。

    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提示 OAS1 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PDAC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相比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OAS1 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5);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OAS1 在 PDAC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正常胰腺导管细胞;进一步在 Patu-8988 与 PDC0034 细胞系中干扰 OAS1 表达后,PDAC 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 (P<0.001)。GSEA 结果提示 OAS1 可能通过影响 mTOR 信号通路和胆固醇稳态相关通路来影响 PDAC 细胞的增殖;干扰 OAS1 表达后,PDAC 细胞中的 mTOR 信号通路可能被抑制且细胞的胆固醇含量下降,用 mTOR 信号通路激动剂 MHY1485 处理细胞可部分逆转 OAS1 干扰造成的增殖抑制和胆固醇减少。

    结论:OAS1 在 PDAC 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OAS1 可能通过促进 mTOR 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胰腺癌细胞的胆固醇代谢,进而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功能。

  • 综述
    杨 浠, 王思瑶, 郝林琳, 张一宁
    摘要 (575) PDF全文 (2157)   可视化   收藏
    免疫疗法具有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逐渐成为了癌症治疗的热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造成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和复杂性的基础,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以肿瘤微环境中的 ECM 作为探讨中心,重点探讨了 ECM 中的主要成分,如胶原蛋白、粘连蛋白、生长因子、蛋白水解酶蛋白、多糖复合物以及糖蛋白在肿瘤发展和治疗的重要作用,解析 ECM 影响肿瘤发展过程的相关机制及可能的有效治疗靶点,以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提供思路。
  • 专家笔谈
    徐满溢, 郝 月, 宋正波
    摘要 (220) PDF全文 (2095)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领域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现和临床应用而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然而,仍有一些患者对这些治疗呈现无反应或产生耐药性,这无疑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此,积极探索并开发新型靶点、创新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综述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动剂、双特异性抗体、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等前沿进展,并回顾现有相关临床试验及其存在的局限性,以期推动肺癌免疫治疗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迈进。

  • 综述
    柳菁菁, 唐辰晨, 李 慧, 程 颖
    摘要 (253) PDF全文 (1983)   可视化   收藏
    CD47 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样蛋白质,CD47 激活后可以介导细胞增殖、迁移、吞噬以及细胞凋亡。多种肿瘤细胞高表达 CD47,其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 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结合后,发出“别吃我”信号,从而逃避巨噬细胞的监视,达到免疫逃逸的目的。近年来,CD47 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热门研发靶点之一,并有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本文将就 CD47 的结构和功能、CD47 参与的抗肿瘤生物学效应、靶向 CD47 新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概述,并对该治疗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 综述
    段 诣, 胡粟衔, 杨旭鹏, 武志华, 段友容, 孙 颖
    摘要 (549) PDF全文 (1926)   可视化   收藏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且缺乏筛查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对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取得较好研究进展的治疗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VEGF 受体(VEGF receptor,VEGFR)、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 C-ROS癌基因 1(C-ROS oncogene 1,ROS1)等。其中,FGFR2 和 IDH1 基因突变几乎仅见于肝内胆管癌,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了适应证的审批。FGFR 的激酶结构域极易产生门控位点突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TAS-120 和 HSP90 抑制剂等药物具有逆转肝内胆管癌耐药的前景,需要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近年肝内胆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对肝内胆管癌靶向药物耐药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 综述
    何宜宸, 陈依梦, 吴昌平
    摘要 (558) PDF全文 (1792)   可视化   收藏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 mRNA 最常见的转录后修饰形式,对 mRNA 的可变剪接、5’和 3’端加工、出核以及翻译等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参与了多种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 m6A 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以及 AlkB 同源蛋白 5(Alk B homologue 5,ALKBH5)的发现,m6A 修饰调节被认为是动态可逆的。肿瘤中异常表达的 FTO 和 ALKBH5蛋白往往导致 m6A 修饰水平紊乱,这对肿瘤干细胞维持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乃至对放化疗的敏感性都有着重大影响。在大多数肿瘤中,异常表达的 FTO 和 ALKBH5 蛋白发挥着促癌效应,这使得对 m6A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的探索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 FTO 和 ALKBH5 同属于 AlkB 双加氧酶家族,都有着保守的共同结构,这造成高特异性抑制剂的开发困难重重。本文将综述 m6A 去甲基化酶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生物学效应,同时还将概述当前 m6A 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 m6A 去甲基化酶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或是关键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 综述
    田若曦, 孟泽松, 王贵英, 王光林, 王飞飞, 姚庆斌
    摘要 (418) PDF全文 (1693)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居第 4 位,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手术、化疗和放疗是 CRC 的主要治疗手段,但 CRC 患者的总生存率却没有显著提高,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肿瘤免疫逃逸在肿瘤增殖、复发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 PD-1/PD-L1 治疗在癌症治疗中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抗 PD-1/PD-L1 免疫治疗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CRC 治疗中已取得显著疗效。因此,本研究就抗 PD-1/PD-L1 疗法在 CRC 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改善其低反应率的各种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对肿瘤细胞表面 PD-L1 表达水平在 CRC 预后中的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 肿瘤学教学与研究
    刘培峰
    摘要 (137) PDF全文 (1691)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学科的综合交叉快速发展使肿瘤学教学充满难度和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肿瘤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提出构建AI赋能的问题驱动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融合案例学习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充分结合了PBL、CBL、虚拟仿真技术、智能机器人以及AI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这些创新元素融入肿瘤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和临床实践,以提供一个全面且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肿瘤学的理论、实验和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肿瘤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显著提升其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这种融合式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将为肿瘤学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 综述
    黄翌楚, 姜 雷
    摘要 (373) PDF全文 (1673)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而肝转移是导致 CRC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 CRC 患者的死亡病例中约有 49% 的患者死于肝转移,其中约 25% 的患者在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发生肝转移。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各种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外泌体)与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必要条件。迄今为止,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 CRLM 不仅仅发生在 CRC 晚期,而在部分 CRC 早期患者中就已伴发肝转移。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学、病理学和 TME 等方面对 CRLM 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并详细阐述了 CRLM 的最新分子调控机制以及 TME 相关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最后对 CRLM 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 CRLM 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准解读
    杜 晶
    摘要 (594) PDF全文 (1662)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是根据超声影像学特征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进行分层的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 TI-RADS,不同的 TI-RADS 在甲状腺结节风险评估和临床决策指导中的价值尚不明确。本文解读和分析了 2017 年发布的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TI-RADS、2011 年发布的 Kwak TI-RADS 与 2020 年发布的中国 TI-RADS(Chinese-TI-RADS,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风险的评估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旨在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较适合的 TI-RADS 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杨玉雪, 蒋晨宇, 王 杰, 许建华, 袁 旭, 蒋一鸣
    摘要 (318) PDF全文 (1653)   可视化   收藏
    手术是当前大多数实体恶性肿瘤获得根治的主要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术引起的应激激素释放、炎性反应、免疫抑制、疼痛、组织损伤以及创伤的愈合等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因此,本综述重点探讨了手术操作如何影响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中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辅助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手术引起转移的理论基础,其次展示了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围手术期这一治疗窗口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姚鸿飞, 杨建宇, 张军峰
    摘要 (350) PDF全文 (1639)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临床疗效极差。近年来,在提高胰腺癌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方面,仍然收效甚微。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以及获得更准确的疾病信息,帮助开展个体化治疗。传统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胰腺癌的研究主要是鉴定与胰腺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驱动基因”,但却忽略了胰腺癌的肿瘤异质性。单细胞测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显著弥补传统测序技术的不足。在单个细胞的不同组学水平上,对恶性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肿瘤耐药以及肿瘤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阐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
    石嘉琪, 徐 洋, 郭佩佩, 李 斌, 卢利霞, 郑 英, 李初谊, 于晓辉, 陈嘉屿
    摘要 (422) PDF全文 (1585)   可视化   收藏

            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包括局部不可切除胃癌(gastric cancer,GC)、转移性 GC 和术后复发性 GC,由于患者诊断延迟且 AGC 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 6~12 个月。目前 AGC 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改善患者症状和延长序贯化疗患者的生存期。虽然全身治疗对 AGC 的治疗效果逐渐显现,但患者预后远未达到预期。此外,靶向治疗及新型免疫治疗存在耐药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经济负担重等缺点。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标并研发抗肿瘤药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据报道,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通路异常激活在 GC 进展和多线耐药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 GC 有潜力的治疗靶点。近年来,一些靶向 HGF/c-MET 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inhibitor,TKI)在 GC 的治疗中观察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新型 HGF/c-MET 抑制剂(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等)在临床前研究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均处于临床研究的不同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本文阐述 HGF/c-MET 抑制剂在 AGC 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 HGF/c-MET 抑制剂在 GC 治疗中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旨在为 AGC 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肖 杰, 曹培国
    摘要 (262) PDF全文 (1570)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首选手术治疗,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无法手术。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和肝动脉化疗栓塞等单一治疗的总体预后不佳。放射治疗作为手术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肝脏恶性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研究的进展,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肝脏放射治疗的安全性也成为了肝脏恶性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本文就近 5 年来,原发性肝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放射治疗临床研究相关进展及其安全性进行综述。
  • 综述
    李晓燕, 李亚星, 贾漪涛
    摘要 (287) PDF全文 (1552)   可视化   收藏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是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上,其中以 β2-AR 亚型为主。儿茶酚胺与 β-AR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期研究发现,β-AR 也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上,并可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发现,β-AR 的表达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用 β-AR阻滞剂既能降低部分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又具有降低化疗的耐药性、提高放疗敏感性、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抗肿瘤作用,因此靶向 β-AR 是肿瘤治疗的新选择。本文将就 β-AR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综述
    董宇倩, 方雅玲, 吴维怡, 王亚男
    摘要 (256) PDF全文 (1531)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免疫学分型乳腺癌被分为 4 种亚型,其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占到 15% ~ 20%,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 20 年来,以 HER2 为靶标的靶向药物相继问世,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体 - 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等。然而,随着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多,开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较小的新型 ADC 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本文将就针对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已上市及即将上市的 ADC 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部分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 专家论坛
    刘志艳, 王馨培
    摘要 (353) PDF全文 (1521)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癌症报告联盟(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Cancer Reporting,ICCR)专家组最近报道了甲状腺规范化报告病理数据集,包括核心元素和非核心元素。该规范化报告使用了 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最新甲状腺肿瘤分类,进一步强调了根据血管和甲状腺外浸润范围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获得更佳治疗的重要性。首次要求病理科医师将核分裂象和肿瘤坏死 2 个独立参数纳入规范化报告。重申评估转移性淋巴结体积对预测复发风险的重要性。ICCR 甲状腺规范化报告可辅助生成病理报告,以更合理的方式指导患者的治疗,防止对致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不足,并且为惰性肿瘤患者免去不必要的治疗。
  • 综述
    熊逸晨, 龚 伟
    摘要 (288) PDF全文 (1510)   可视化   收藏
    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BTC)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且预后差,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模式。BTC患者治疗周期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顺利实施及预后。因此,对 BTC 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以及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特定的营养支持和指导,通过合理规范的全程营养管理可以降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风险,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临床结局。本文提出了BTC 治疗过程中全程营养管理的理念并作针对性的阐述,有助于为提高全程营养管理在 BTC 治疗领域的实施及规范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综述
    卢 露, 高 星, 李双航, 叶甲舟, 林 燕, 梁 嵘
    摘要 (318) PDF全文 (1509)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的新形式,其特征包括铁依赖性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过量堆积。当前,有关铁死亡在各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迅速。多项研究发现,通过影响铁死亡信号通路中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调控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着重介绍了当前铁死亡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了铁死亡相关分子及信号通路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铁死亡相关药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癌症中铁死亡的未来研究方向和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旨在从不同角度为铁死亡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提供新的铁死亡相关治疗方案,并希望为进一步进行转化研究提供一些方向。
  • 临床研究
    杜林娟, 刘 霜, 李 明, 王春光
    摘要 (273) PDF全文 (146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0 年 9 月,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最终纳入 10 篇包括 5 210 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vall survival,mO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安全性。
    结果 :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能有效改善晚期乳腺癌的 ORR [ 比值比(odds ratio,OR)= 1.79,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为 1.56 ~ 2.05,P < 0.000 01] 和 mPFS [ 风 险 比(hazard ratio,HR) = 0.70,95% CI 为 0.63 ~ 0.78,P < 0.000 01] ,但 在 mOS 中并未表现出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 0.94,95% CI 为 0.84 ~ 1.05,P = 0.28)。安全性方面,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中蛋白尿(OR = 10.87,95% CI 为 4.68 ~ 25.22,P < 0.000 01)、高血压(OR = 8.39,95% CI 为 3.56 ~ 19.78,P < 0.000 01)和神经毒性(OR = 1.36,95% CI 为 1.03 ~ 1.79,P = 0.03)的发生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粒细胞减少(OR = 1.25,95% CI 为 0.95 ~ 1.65,P = 0.11)及出血事件(OR = 1.95,95% CI 为 0.96 ~ 3.95,P = 0.07)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较于单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能有效改善晚期乳腺癌患者 ORR及 mPFS,但高血压、蛋白尿和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 综述
    袁志青, 杨 填, 陈 涛, 花 荣, 刘颖斌
    摘要 (255) PDF全文 (1438)   可视化   收藏

            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位于 17q11.2染色体上的神经纤维瘤蛋白 1(neurofibromin 1,NF1)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 可引起全身周围神经病变,但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出现的时间和损害部位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多样。NF1 的治疗因损害部位不同而涉及多个学科,以临床监测和对症治疗为主,根治性治疗困难。针对致病基因相关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有望提高 NF1 的治疗效果。本文对 NF1 的研究和诊治进展做一总结。

  • 综述
    张 倩, 梁亚冰, 杨 凌
    摘要 (363) PDF全文 (1405)   可视化   收藏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的一种,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除了癌细胞,由一系列驻留和招募的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构成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也是导致其难以攻克的原因之一。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类重要细胞群。CAFs 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如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 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IL-8 和 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等获得激活的表型,分泌可溶性分子,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加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对免疫的耐受和对化疗的耐药性。目前认为,CAFs 在 ESCC 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更好地了解 CAFs 对 ESCC 的主要影响及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更有价值的治疗靶点,以及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专家述评
    王理伟
    摘要 (320) PDF全文 (1399)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常见,可导致较严重的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疾病负担。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风险,影响肿瘤治疗强度,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领域已形成管理共识和指南,本共识的内容则由已形成共识的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拓展至各类抗肿瘤治疗手段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尤其是弥补了放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共识和指南空白。本共识覆盖风险分级、诊断评估、预防性干预、治疗和随访的全流程,为肿瘤治疗患者带来更全面、更精准的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
  • 专家论坛
    王甜甜, 王 平
    摘要 (249) PDF全文 (1384)   可视化   收藏
             自 1996 年全腔镜甲状腺手术(totally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微创性不断得到临床验证。经胸前入路 TET 是开展最早且应用最广的腔镜甲状腺术式,已于 2017 年制定发布了中国专家共识。外科手术的发展之路始终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经胸前入路 TET 的临床定位、适应证、手术范围和精细化操作等技术要点持续改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争议。本文综合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相关经验以及文献对经胸前入路 TET 的报道,对相关进展与争议进行述评,旨在促进该术式的规范化推广,使更多的甲状腺外科疾病患者获益。
  • 综述
    何晓博, 何咏竞, 李鹏平, 徐 信, 陈 博, 曹国栋, 熊茂明
    摘要 (388) PDF全文 (1369)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氧化还原酶。近年来,葡萄糖氧化酶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以及对 β-D- 葡萄糖的催化作用等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葡萄糖氧化酶能有效催化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研究人员利用这一催化特性开发出了各种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抗癌疗法:(1)葡萄糖消耗是癌症饥饿疗法的替代治疗策略;(2)氧气消耗增加肿瘤低氧,可用于肿瘤的低氧激活治疗;(3)葡萄糖酸生成可增加肿瘤微环境的酸性,从而触发 pH响应性药物的释放;(4)过氧化氢的产生提高了肿瘤氧化应激水平,而且其暴露在光照环境(如近红外光照射下)或通过芬顿反应可以转化成有毒的羟基自由基,从而杀死癌细胞。除此之外,葡萄糖氧化酶还可以与其他生物酶、低氧激活前体药物、光敏剂或芬顿试剂联合应用,产生以饥饿疗法为主体,协同低氧激活疗法、氧化疗法、光动力疗法和光照疗法等的多模式协同抗癌疗法。本文首先介绍葡萄糖氧化酶介导的肿瘤单一疗法,然后系统性地阐述葡萄糖氧化酶介导的多模式协同抗癌疗法,以及多模式协同作用抗肿瘤的具体机制。
  • 专家论坛
    孙寒星, 严佶祺
    摘要 (308) PDF全文 (1354)   可视化   收藏
            机器人手术系统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除了美容效果显著以外,其自身的操作优势获得认可。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手术的适用范围不断被突破,更多复杂的甲状腺病例被纳入机器人手术的研究范畴。作为高科技的手术平台,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众多新技术通过机器人手术融入甲状腺的外科治疗。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术结合的产物,未来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将更具智能化,通过科技变革引领外科手术的发展。
  • 肿瘤流行病学
    拓嘉怡, 项永兵
    摘要 (327) PDF全文 (1309)   可视化   收藏
      癌症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且预后较差的疾病,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能有助于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疾病负担。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来自于外部暴露的危险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和遗传易感性等。近年来,饮食和营养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公众和流行病学家的重视。本文介绍了癌症的流行现况和外部病因以及癌症营养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探讨了饮食营养对癌症预防的意义,以及目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期望为癌症的饮食营养一级预防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申 洋, 王国娟, 朱柰澄, 郭 敏, 廖文静, 余文燕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结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结肠癌治疗研究的深入,建立相应的临床前体内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在结肠癌治疗方面,中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调整机体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的虚实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结肠癌的中医动物模型大致上可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等5类。结肠癌的西医动物模型常见的有自发型、诱导型、移植型和基因工程型等4类。本研究中总结了中西医当前常用结肠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与特点,基于如何选择动物模型、中西医造模方法比较及造模成功评价三方面,对结肠癌动物模型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以期找寻合适的临床前实验的造模方法,从而为结肠癌动物模型选择提供指导。

  • 专家论坛
    钱 凯, 郭 凯, 史 苑, 王卓颖
    摘要 (377) PDF全文 (1168)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随着对甲状腺癌了解的加深以及诊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更加强调个体化、多学科和多模式治疗的理念。本文从腔镜手术、密切随访、新辅助治疗和靶向治疗 4 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