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1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 全选
    |
    荣誉主编寄语
  • 高玉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1 年迎来了《肿瘤》杂志诞辰 40 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不禁令人深刻缅怀杂志的创始人、前辈们以及他们为杂志付出的辛劳。
           追忆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中国,当时国内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还相当艰难,我国肿瘤病理学泰斗顾绥岳教授高瞻远瞩,面对恶性肿瘤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危害,为了推动和促进国内肿瘤科研信息的交流,克服了许多困难,与同仁们一起创办了当时国内还很稀有的肿瘤学术期刊,为肿瘤学工作人员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并且亲自担任了《肿瘤》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杂志编辑部最初设在上海市医学情报所,之后移至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杂志的编辑工作者都是幕后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日夜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确保了每一期的《肿瘤》杂志都能按时与读者见面。《肿瘤》杂志的第一任编辑部主任是戴峰医师,她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肿瘤》杂志,退休后仍继续为杂志努力工作,直至病逝。杂志还得到了历届编委会委员和读者的大力支持,由于大家继往开来的集体努力,使《肿瘤》杂志长期位列国内核心期刊,为国内肿瘤学术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肿瘤》杂志前辈们的遗愿和工作榜样,值得我们深切缅怀和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期盼已久的《肿瘤》第九届编辑委员会也即将成立。前一时期,由于杂志的依托单位变更以及编辑部人事变动,使编委会换届工作延迟至今。新一届编委会的成立,增强了编委的力量,加强了对编辑部工作的指导,还为编辑部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新一届编委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保持老编委的同时,还增添了许多朝气蓬勃、奋战在肿瘤前沿的一线专家,特别是肿瘤临床学领域的专家,可以更好地引导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纵观国内外,肿瘤学研究日新月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亟需努力提高《肿瘤》杂志的质量,  第一时间和速度反映肿瘤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进展。“精准”“转化”既是医学科学研究总的方向,也是肿瘤学研究的必然方向。期盼此次《肿瘤》编委会的换届成功,能够成为期刊发展道路上一个新的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科研方针和政策指引下,使《肿瘤》杂志真正成为受读者欢迎、对肿瘤防治和科研工作者有益的一本学术期刊,充分发挥促进肿瘤学科知识交流的作用。
  • 教书育人话院士
  • 覃文新, 李宗海, 屠 红, 甘 愉, 张志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顾健人院士是一位德技双馨、拥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对国家、对医学科学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是一般的科学家,而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他既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改革开放创新意识。他惜才、爱才、护才、用才,他自己就是一位伯乐之才。顾健人院士在国际国内创造了多个“首创”。他创建了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技术 ;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 372 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 等。传承顾健人院士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后辈传承前贤的创业勇气和魄力,不忘初心,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 指南与共识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治疗的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之一,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目前对肿瘤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管理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多基于小样本临床研究和临床经验,并且大多着眼于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2-3]。目前,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已广泛进入临床实践,研究报道这些非细胞毒药物亦会引发血小板减少的血液学毒性,并且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与 CIT 不同,因此同样需要有系统而全面的指南与共识对其临床管理进行指导。
          此处将 CIT 概念拓展为“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ancer therapy-related thrombopenia,CTRT)”,全面覆盖与化疗、放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治疗手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整合现有临床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考虑到高质量循证证据的缺失、新型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的上市、CTRT 管理模式的复杂多样,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下肿瘤患者管理模式的转变,编写本篇共识,以便于 CTRT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好的管理。
  • 专家述评
  • 王理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常见,可导致较严重的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疾病负担。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风险,影响肿瘤治疗强度,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领域已形成管理共识和指南,本共识的内容则由已形成共识的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拓展至各类抗肿瘤治疗手段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尤其是弥补了放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共识和指南空白。本共识覆盖风险分级、诊断评估、预防性干预、治疗和随访的全流程,为肿瘤治疗患者带来更全面、更精准的血小板减少症管理策略。
  • 原创研究
  • 李红梅, 余文熙, 彭志刚, 臧远胜, 李文瑜, 王 磊, 朱学强, 李建成, 唐友红, 洪少东, 沈 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阿伐曲泊帕治疗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I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0 年 8 月—2020 年 11 月在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内的全国 20 家医院内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的 CIT 患者,纳入化疗后发生≥ 1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100×109/L)的患者。研究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口服阿伐曲泊帕片剂(20 ~ 60)mg/d(20 mg/ 片)。所有患者至少连续口服阿伐曲泊帕 5 d,或达到停药指征(血小板计数≥ 100×109/L或较用药前升高≥ 50×109/L)。记录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01 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 CIT 患者,化疗周期 X(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的当前化疗周期)内的阿伐曲泊帕升血小板有效率为87.1%(88/101)。不同性别、肿瘤类型、体质指数、TNM 分期、肿瘤转移部位、基线血小板计数以及化疗周期数的患者的升血小板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周期 X 内,仅 1 例(1.0%)患者发生出血事件、25 例(24.8%)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未发现阿伐曲泊帕相关不良反应的记录。
    结论 :阿伐曲泊帕治疗 CIT 的疗效较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可以建议用于临床治疗 CIT。
  • 专家论坛
  • 付金蓉, 关海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检出率上升,但是大多数低危 PTMC 的临床意义有限。为避免过度治疗,日本学者率先提出对低危 PTMC 可以通过主动监测而非直接手术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一理念提出至今已近 30 年,期间多国研究数据的积累使 PTMC 主动监测这一领域得以不断地更新,并且逐步形成以肿瘤特征、患者特征和医疗团队特征为重点的临床管理框架。本文旨在回顾低危 PTMC 主动监测的历史,介绍 PTMC 监测的研究动态和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并阐述目前的争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原创研究
  • 王军轶, 李亦工, 桂 岩, 魏松锋, 郑向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颏下入路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外观满意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1 月—2021 年 4 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颏下入路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 7 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外观满意度。
    结果 :7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0±6.5)岁(范围 :25 ~ 43 岁);体质指数平均为(24.7±4.1)kg/m2(范围:18.8 ~ 31.4 kg/m2);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1.5±1.1)cm(范围 :0.4 ~ 3.6 cm)。7 例患者中,行锥状叶及峡部切除术 2 例,单侧腺叶及峡部同侧中央区清扫术 3 例,全甲状腺切除 + 双中央区清扫术 2 例。手术时间平均为(205.0±108.7)min(范围 :60 ~ 36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3±0.5)d(范围 :3 ~ 4 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 1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6 例。术后 1 例全甲状腺切除患者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血症、吞咽困难、呛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1 个月随访,患者颈前术区无明显疼痛及麻木感,平视时切口隐藏于颏下,外观满意度较高。未发现肿瘤种植、复发或转移。
    结论 :颏下入路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创伤小、安全可行且美容效果较好。
  • 王泽坤, 李亚明, 杨靖雯, 杨其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状 RNA(circular RNA,circRNA)- 整合素α1(integrin alpha 1,ITGA1)(circ-ITGA1) 对 三 阴 性 乳 腺 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系进展转移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亲本 MDA-MB-231 细胞和高转移能MDA-MB-231-M 细胞中差异表达的 circRNAs,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circ-ITGA1 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实验验证 circ-ITGA1 的环状特性,并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 circ-ITGA1 的 siRNA 及过表达载体转入 TNBC 细胞,建立 circ-ITGA1 沉默和过表达的细胞,并采用 MTT 法、克隆形成实验和 EdU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小室实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迁移、侵袭速率的改变。最后利用相关数据库预测 circ-ITGA1 可能的靶基因及分子机制。
    结果 :对乳腺癌高转移能细胞亚系(MDA-MB-231-M)及其亲本细胞系(MDA-MB-231)进行 circRNA 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 circRNAs。其中,circ-ITGA1 在 TNBC 细胞系中高表达并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 均<0.01)。利用 Sanger 测序技术在 MDA-MB-231 和 MDA-MB-468 细胞中检测到了 circ-ITGA1 独有的接头序列,并且 circ-ITGA1 具有抵抗 RNA 酶降解、半衰期延长、无 poly(A)尾等 circRNA 相关的环状特性(P 均< 0.01)。在细胞系中干扰 circ-ITGA1 可以显著抑制 MTT 增殖能力(P 均< 0.01)、克隆形成能力(P 均< 0.01)及细胞增殖活性(P 均< 0.01)。同时,干扰circ-ITGA1 可以抑制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划痕修复能力(P 均< 0.01)。进一步实验表明过表达 circ-ITGA1 可以显著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划痕修复能力(P 均< 0.01)。为了进一步研究 circ-ITGA1 发挥功能的相关机制,利用相关数据库预测到 miR-624-5p 可能与 circ-ITGA1 结合,并且 miR-624-5p 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P 均< 0.05)。随后利用 Mioncocirc 及 miRNet 数据库进行预测,发现 LMBR1L 可能是 circ-ITGA1 及 miR-624-5p 发挥功能的靶点,且 LMBR1L 与 circ-ITGA1 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319,P = 0.016)并与 miR-624-5p 呈负相关(r =- 0.313,P < 0.01),同时 LMBR1L 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P 均< 0.05),表明 circ-ITGA1 可能通过影响 miR-624-5p/LMBR1L 信号轴发挥相应功能。
    结论 :circ-ITGA1/miR-624-5p/LMBR1L 信号轴可以促进 TNBC 细胞的进展和转移,这为进一步理解 TNBC 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综述
  • 李 鑫, 高 见, 屠 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是中晚期 HCC 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疗效十分有限。近年来,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单抗治疗在多种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等 ICI 也先后获批用于晚期 HCC 的治疗。基于 ICI 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 ICI 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ICI 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 种 ICI 的联合应用以及 ICI 联合 HCC 局部治疗等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尤其是阿特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索拉非尼,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目前已获批成为晚期 HCC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就 ICI 在晚期 HCC 治疗中的效果及机制进行总结,重点介绍 ICI 联合治疗方案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对其瓶颈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刘 珂, 刘颖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代谢重编程是胰腺癌的显著特征之一。胰腺癌中最常见的 KRAS 基因突变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调控支链氨基酸代谢发生特异性改变。支链氨基酸转氨酶和支链酮酸脱氢酶等支链氨基酸代谢酶的异常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支链氨基酸浓度的异常升高可以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本文对胰腺癌与支链氨基酸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支链氨基酸代谢在胰腺癌中的临床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