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2年, 第42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2-05-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曾 奕, 邓靖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初始,胃癌治疗已从单一手术模式逐渐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意义受到极大关注。新辅助化疗是在恶性肿瘤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前给予的全身化疗,旨在使肿瘤临床降期、提高根治术切率、减灭微小转移灶,并且检测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在胃癌新辅助化疗领域开展的重点临床研究和探索进行综述,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胃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侯乐淳, 王紫馨, 杨天悦, 赵恩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采用基于氟尿喀啶类、铂类和紫杉类等药物的静脉化疗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指南的共识和标准,但整体治疗效果不佳。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PD-1) 是一种重要 的免疫抑制分子,其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 和 PD-L2结合形成的通路作为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成分,在肿瘤规避免疫监 视方面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用 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多跨线治疗的趋势。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 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总结最佳获益人群和适应证,以及与不同化疗方案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并且对 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未来应用进行展望。
  • 张萌萌, 林 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是一类罕见且具有高侵袭性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2%~4%。尽管IBC的发病率低,但进展迅速且死亡率高。临床病理研究表明,IBC与非IBC有着类似的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治疗策略依然参考非IBC的治疗原则。然而,相较于相同临床分期的非IBC,所有分子亚型的IBC对治疗的反应均较差,并且预后也差。基因组学和转录调控研究尚未发现可以转化为治疗靶点的IBC独特的生物学机制,肿瘤微环境可能是 导致其恶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IBC的疾病特征、治疗、基因组学、转录调控以及肿瘤微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IBC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 原创研究
  • 王 爽, 贾凯超, 刘俊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luminal型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相关microRNA(miRNA)标志物,并初步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
    方法 :下载TCGA和GSE97811数据库资料,通过分子分型筛选出TCGA数据库中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数据以及miRNA和miRNA表达信息。应用R语言对2个数据库中TNM分期为Ⅰ、Ⅱ期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进行miRNA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miRNA。在TCGA数据库中,将早期诊断mi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靶基因的预测和生物学功能分析,并通过生存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后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结果 :2个数据库取交集,共筛选出17个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miRNA(P<0.05)。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从17个miRNA中筛选出4个miRNA与预后相关,分别为miR- 191- 5p、miR- 100- 5p、miR- 497- 5p和miR- 195- 5p。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其靶基因在生物学进程中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在细胞组分中主要参与PRC1复合物的组成,在分子功能中主要与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其靶基因主要参与PI3K- Akt信号通路。经初步验证,这4个miRNA在luminal型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0.05)。
    结论 :通过多数据库比对筛选出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相关miRNA标志物,其生物学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可为luminal型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 辛肇晨, BANG SOYEON, 吴 茜, 耿盛凯, 张宏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节拍化疗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节拍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7月25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3项病例对照研究,共计1 0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节拍化疗组在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比值比:1.19,95%置信区间:0.92~1.56,Z=1.31,P=0.19)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比值比:1.26,95%置信区间:0.93~1.71,Z=1.50,P=0.13)方面与常规化疗组无显著差异。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节拍化疗组的手足综合征(比值比:0.33,95%置信区间:0.22~0.50,Z=5.21,P<0.05)、消化道反应(比值比:0.36,95%置信区间:0.26~0.52,Z=5.56,P<0.05)和血液学毒性(比值比:0.27,95%置信区间:0.19~0.39,Z=6.84,P<0.05)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
    结论 :节拍化疗的疗效与常规化疗相近且不良反应较少,可用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维持治疗。
  • 孙惠昕, 张茂祥, 王婉莹, 贾海晗, 宋冰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2018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及其流行特征。
    方法 :2021年黑龙江省癌症中心收集并审核通过的11个肿瘤登记处提交的2018年肿瘤登记数据,计算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0~7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和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死亡)顺位等指标。
    结果 :2018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05.44/10万,中标率为184.33/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310.09/10万,高于女性(发病率为300.85/10万)。无论城市和农村地区,88%的男性和76% 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均发生在50岁及以上年龄组。肺癌、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是黑龙江省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93.85/10万,中标率为107.76 /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234.73/10万,高于女性(死亡率为153.53/10万)。无论城市和农村地区,92%的男性和91% 的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均发生在50岁及以上年龄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是黑龙江省主要的恶性肿瘤死因。
    结论 :黑龙江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仍然较高,应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癌种,在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轻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 综述
  • 张小利, 谢佩佩, 张开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端粒酶的限速成分,对端粒酶的活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hTERT的表达调控涉及转录(转录因子、启动子突变、单等位基因表达、染色体重排与基因重组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转录后(选择性剪切和非编码RNA)以及翻译后(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多个环节。同时,hTERT可以改变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包括延长端粒、参与DNA损伤修复、抗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干性化、细胞增殖、血管生长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等,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hTERT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