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2年, 第4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2-07-25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s)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实践。当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主要病灶,但有 1/5 的患者在术后 2年出现第二原发肺癌,并且因肺功能受损的原因导致难以再次手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此领域的进展迅速,特别是在应用中医药调变能量代谢、改善肺癌内环境和逆转代谢重编程等防治结合方面出现突破,进而实现了在中医药系统治疗下联合应用微无创消融的治疗方式来代替手术切除,达到清除主病灶的同时保护肺功能和防止再发的目的。为此,有必要制订基于临床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共识,以发挥中西医结合对该疾病诊治预防一体化的协同优势。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组织胸外科学、呼吸病学、介入肿瘤学、中医学、检验医学、病理学、影像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制订共识,以期从中西医调控能量代谢的角度更新优化肺部多发 GGNs 的诊治预防一体化观念。此专家共识提出,采用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的中药治疗联合微无创的物理消融,并且联合饮食、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等多重干预方法,对肺部多发 GGNs 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管理和规范化治疗,可以达到降低肺癌发病率、延长生存期、保护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和降低医疗支出的最终目的。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RU)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高发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部分患者在初次根治性治疗后可出现局部和区域的肿瘤复发或残留。在临床实践中,经鼻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鼻咽癌复发或残留的挽救性治疗,并且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规范中国鼻咽癌外科治疗,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本专家共识提出了系统规范的外科治疗建议,重点讨论了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的解剖基础、手术方案、颈内动脉处理策略、颅底重建以及围手术期评估,并且总结了生存率和预后因素。
  • 原创研究
  • 费鸿翔, 王 菲, 申长兴, 李 明, 曹传武, 范理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消融联合扶正运化方治疗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multiple ground-glass nodules,mGGNs)的临床疗效。
    方法 :108 例肺部 mGGNs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消融联合扶正运化方治疗)和对照组(仅进行消融),每组各 54 例。扶正运化方治疗 12 个月。比较 2组治疗 12 个月后主病灶以及合并结节的变化,检测血液 T 细胞计数以及血清 Ig、炎症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消融联合扶正运化方可以显著提高原位腺癌合并低至中危 GGNs 的主病灶清除率(60.0% vs 13.3%,P = 0.030)、Ⅰ A 期的疾病控制率(100% vs 87.50%,P = 0.047)和血液 T 细胞总数(P < 0.001),降低血清 IL-6和 IL-17A 的水平(P < 0.001),降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水平(P = 0.003)。2 组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气胸、胸痛和咯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710)。
    结论 :消融联合扶正运化方可以有效消除肺部 mGGNs 主病灶,抑制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并且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春晓, 顾 凯, 庞 怡, 鲍萍萍, 王春芳, 施 亮, 龚杨明, 向詠梅, 窦剑明, 施 燕, 付 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 2002—2016 年上海市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发病情况和生存情况。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 2002—2016 年上海市胃肠间质瘤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性别、年龄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诊断时期别等不同分类进行分层分析,计算例数、构成比、中位年龄和平均年龄等相关统计指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病例的 1 ~ 5 年观察生存率,应用 Elandt-Johnson 模型推算 0 ~ 99 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 Ederer 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病例的 1 ~ 5 年相对生存率。
    结果 :2002—2016 年上海市胃肠间质瘤新发病例 2 148 例,占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的 0.63% ;中位年龄为 63 岁,平均年龄为(63.24±11.96)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之比为 0.89 ∶ 1 ;诊断时的期别中,Ⅰ期占 10.66%、Ⅳ期占 7.87%、期别不详占 67.88%。按肿瘤部位分类,胃间质瘤最多(61.59%),其次是小肠间质瘤(25.05%)。胃肠间质瘤的病例数及其在所在部位恶性肿瘤中的占比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中 2014—2016 年胃间质瘤病例占所有胃癌病例的 2.75%,小肠间质瘤病例占小肠恶性肿瘤病例的 16.52%。2002—2013 年上海市胃肠间质瘤病例的 5 年观察生存率为 77.93%,5 年相对生存率为 85.16%,男性病例的各项生存率指标均低于女性。从病例的 5年观察生存率和 5 年相对生存率来看,胃间质瘤病例的这 2 项生存率指标均高于小肠间质瘤病例,并且病例的生存率随诊断时期别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上海市胃肠间质瘤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病例生存率并没有随时间而提升。诊断时期别不详的病例所占比例较高,Ⅰ期病例所占比例较低且生存率没有提升。本研究为胃肠间质瘤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 聂慧芳, 孙百军, 吕 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沈阳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及其变化趋势,为结直肠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析 2011—2017 年沈阳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计算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累积率、截缩率以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2011—2017 年沈阳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 13 801 例,粗发病率为52.48/10 万,中标率为 25.52/10 万,世标率为 25.36/10 万,粗发病率 APC为 5.89%(P < 0.05)。其中,结肠癌粗发病率为 27.12/10 万,APC 为 7.52%(P < 0.05);直肠癌粗发病率为 25.37/10 万,APC 为 4.19%(P < 0.05)。结直肠癌死亡 6 687 例,粗死亡率为 25.43/10 万,中标率为 11.85/10 万,世标率为 11.63/10 万,粗死亡率 APC 为 16.35%(P < 0.05)。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结直肠癌的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发病和死亡年龄高峰均为 80 岁左右。
    结论 :沈阳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结肠癌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应将男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并对结肠癌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同时加强结直肠癌高年龄组的筛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结直肠癌防治措施。
  • 梅俊杨, 王丹丹, 张忆恒, 崔金辉, 甘明哲, 刘培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一种快速简单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现场诊断方法,以期加强对 hr-HPV 感染的监测及其相关癌症的预防和早期筛查。
    方法 :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反应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且准确的可视化 hr-HPV 检测方法。采用纸基富集法提取样本中的 HPV-DNA,构建恒温孵育与结果读取一体化的充电式便携阅读器,并且使用 hr-HPV 模拟病毒样本评估本方法的性能。
    结果 :该方法实现了 30 min 内的样本进 - 结果出的免仪器检测,并且能够输出可视化结果。对 hr-HPV 模拟病毒样本的检测灵敏度可达 104 copies/mL,并且稳定性和特异度均表现良好。
    结论 :该方法使用简单且性能优越,可以根据需要广泛部署于靠近患者的护理点以及社区医院、诊所和药房等基层卫生服务设施,有助于加强对 hr-HPV 感染的监测及其相关癌症的预防和早期筛查。
  • 综述
  • 唐倩云, 杜 凌, 刘培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是针对胃癌的各类药物治疗的疗效依然有限。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纳米粒子(nanoparticle,NP)在多功能、多模式成像和药物递送载体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设计新型治疗策略的候选方法。常规的抗肿瘤药物存在非特异性生物分布、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差等不足,而肿瘤纳米治疗剂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不足。本综述探讨 NP 在胃癌诊断及药物可控递送中的应用,并且专注于对各种基于 NP 的胃癌治疗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 NP 介导的胃癌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流行病学
  •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