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2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童 昕, 王 涛, 黄永周, 杨文昶, 曾祥宇, 刘炜圳, 陶凯雄, 张 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基因突变状态,探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2年1月—2021年6月术后行基因检测的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共纳入286例胃GIST患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34例;中位年龄为57岁(范围:21~85岁)。KIT基因第11、9、13、17号外显子突变比例分别为78.0%(223/286)、2.4%(7/286)、1.4%(4/286)、1.0%(3/28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第18、12号外显子突变比例分别为10.1%(29/286)和0.7%(2/286),野生型胃GIST比例为6.3%(18/286)。KIT第1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中缺失、置换、插入、重复及混合突变的比例分别为40.4%(90/223)、29.1%(65/223)、5.8%(13/223)、5.8%(13/223)和18.8%(42/223)。生存分析显示,KIT外显子11缺失突变(P<0.001)和混合突变(P=0.004)患者的预后较其他突变类型的更差。中危非KIT外显子11缺失或混合突变患者的预后优于中危KIT外显子11缺失或混合突变患者(P=0.006)。中危KIT外显子11缺失或混合突变患者的预后与高危患者相近(P=0.644)。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危险度分级为高危(风险比:4.384,95%置信区间:1.668~11.519;P=0.003)、KIT外显子11缺失或混合突变(风险比:6.445,95%置信区间:1.837~22.607;P=0.004)以及术后未行辅助治疗(风险比:3.492,95%置信区间:1.442~8.458;P=0.006)是影响胃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KIT外显子11缺失突变或混合突变与胃GIST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KIT外显子11缺失突变或混合突变的中危胃GIST患者的预后与高危胃GIST患者的相近。
  • 苏日新, 朱静雅, 吴书胜, 李梦鸽, 何义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index,SII)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为基础一线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西妥昔单抗为基础一线治疗的mCRC患者123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血液学参数。采用Kaplan- Meier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与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的因素。
    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基线NLR最佳截断点为2.25(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4.6%),基线PLR最佳截断点为152.53(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76.1%),基线SII最佳截断点为472.09(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74.6%)。Kaplan- Meier分析显示,基线高NLR组患者的PFS期较基线低NLR组更短(6.86 vs 12.03个月,P<0.001),基线高PLR组患者的PFS期较基线低PLR组的更短(6.88 vs 11.5个月,P<0.001),基线高SII组患者的PFS期较基线低SII组的更短(6.83 vs 12.03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原发肿瘤是否切除、有无肝转移、首次疗效评估以及基线NLR、PLR和SII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LR(风险比:1.981,95%置信区间:1.199~3.273,P=0.008)、PLR(风险比:1.926,95%置信区间:1.219~3.043,P=0.005)、SII(风险比为1.965,95%置信区间:1.141~3.384,P=0.015)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基线外周血NLR、PLR和SII是mCRC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为基础一线治疗的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高水平的基线外周血NLR、PLR和SII可能提示疗效较差。
  • 综述
  • 景宏舒, 汪 权, 王丽婷, 郭倩倩, 龚 克, 段友容, 田 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 癌性疼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 癌性疼痛与敏化关系的深入研究,镇痛药物作用靶点常聚焦在疼痛相关信号分子。近些年,为增强现有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者开发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然而,这些药物递送系统在应用研究中面临许多挑战,如递送药物的效率不足、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治疗策略单一等。本文对癌性疼痛的治疗靶点和肿瘤镇痛药物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纳米材料克服药物递送障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程裕梅, 贾小娜, 王跃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细胞来源的胃肠肿瘤。75%~80%和10%的GIST分别存在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的KIT或PDGFRA激活突变,还有约10%的GIST不存在KIT和PDGFRA突变,称之为野生型GIST。GIST的治疗主要是以KIT及PDGFRA为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靶向治疗。然而,耐药问题一直是TKI治疗的难点和热点。野生型GIST对TKI治疗不敏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非酪氨酸激酶靶点在GIST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本文对GIST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着重探讨非酪氨酸激酶靶点在GIST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王玉峰, 曾 嘉, 武 娟, 陈 明, 何东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癌是中国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在最近的十几年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许多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就HAIC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中的应用、HAIC与其他治疗方式的比较以及HAIC的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 廖鸥蓝, 李 宁, 叶 俊, 杜 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主要类型,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TIL不仅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还具有肿瘤免疫治疗的价值。本文简述了TIL的组成及其抗肿瘤机制,回顾了TIL在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中的预后评估和治疗价值的最新进展,包括TIL浸润和分子表达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以及TIL相关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 病例报告
  • 杨琳希, 浦中婵, 夏 雷, 耿 玮, 曹 晖, 汪 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胃肠间质瘤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报道1例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1例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在接受标准一线和二线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实施ALPPS,完整切除全部进展肿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个月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采用ALPPS治疗孤立性巨大肝转移GIST是可行且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