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2年, 第4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周碧玉, 陆 毅, 彭启立, 易姣钰, 皮庆猛, 傅敏刚, 陈 蕊, 刘泽兵, 黄一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面部正常皮肤、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癌旁组织和 cSCC 组织中AKT、p-AKT、p53 和 Ki-67 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 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在皮肤光老化及 cSCC 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机制。
    方法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各 12 例面部正常皮肤组织中 AKT 和 p-AKT 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各 30 例面部正常皮肤组织以及 30 例 cSCC 癌旁组织和 30 例 cSCC组织中 AKT、p-AKT、p53 和 Ki-67 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年轻组与正常老年组面部正常皮肤组织中 AKT 和 p-AKT 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的正常面部皮肤组织以及 cSCC 癌旁组织和 cSCC 组织中 AKT 蛋白表达强度为(++/+++)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13.3%、20.0%、90.0% 和 93.3%,p-AKT蛋白表达强度为(++/+++)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6.7%、53.3%、86.7% 和 96.7%,p53 蛋白表达强度为(+)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6.7%、53.3%、96.7% 和 96.7%,Ki-67 蛋白表达强度为(+)的患者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3.3%、6.7%、53.3% 和 60.0%。正常年轻组与正常老年组 AKT 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正常老年组 p-AKT 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年轻组(P < 0.001)。cSCC 癌旁组织和 cSCC 组织中 AKT 和 p-AKT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P< 0.001)。cSCC 癌旁组织和 cSCC 组织中 p53 和 Ki-67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年轻组和正常老年组(P < 0.001)。
    结论 :PI3K-AKT 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皮肤光老化和皮肤癌变过程中发挥作用,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
  • 郑 鸿, 褚玉丹, 祝子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改良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联合(改良 R2 方案)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老年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 月—2020 年 9 月接受治疗的 25 例年龄≥ 65 岁的初治或复发难治性 B-NHL 老年患者,均接受改良 R2 方案治疗(来那度胺25 mg/d 口服第 1 ~ 14 天,停 7 d ;利妥昔单抗第 1 天 375 mg/m2 静脉滴注 ;每 21 d 为 1 个疗程)。每 2 个疗程评价近期疗效,对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继续给予改良 R2 方案治疗,总疗程数为 6 ~ 8 个。如果 6 ~ 8 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则每 3 个月进行复查。对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复发难治性患者(FL 患者除外),单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 2 年或直至疾病进展。
    结果 :25 例患者中,6 例为初治患者,19 例为复发难治性患者。6 例(24.0%)达到完全缓解,其中初治患者 4 例(4/6,66.7%)、复发难治性患者 2 例(2/19,10.5%),初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复发难治性患者(P < 0.01);11 例(44.0%)达到部分缓解 ;3 例(12.0%)为疾病稳定 ;5 例(20.0%)为疾病进展。DLBCL(11 例)、FL(9 例)和 MCL(5 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 45.6%、88.9% 和 80.0%。所有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 68.0%(17/25)。中位随访期为 14 个月, 1 年无进展生存率为 56%(95% 置信区间:38% ~ 71%),1 年总生存率为 72%(95% 置信区间 :56% ~ 82%)。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以及皮疹伴瘙痒,其中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 36.0%(9/25),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 8.0%(2/25),Ⅳ级贫血发生率为 14%(1/25),皮疹伴瘙痒发生率为 20.0%(5/25)。其他不良反应包括乏力(72.0%)、轻度血栓(16.0%)以及间质性肺炎(8.0%)。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
    结论 :改良 R2 方案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 B-NHL 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以及良好的耐受性。
  • 综述
  • 段 诣, 胡粟衔, 杨旭鹏, 武志华, 段友容, 孙 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且缺乏筛查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对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取得较好研究进展的治疗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VEGF 受体(VEGF receptor,VEGFR)、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热休克蛋白 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和 C-ROS癌基因 1(C-ROS oncogene 1,ROS1)等。其中,FGFR2 和 IDH1 基因突变几乎仅见于肝内胆管癌,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的药物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了适应证的审批。FGFR 的激酶结构域极易产生门控位点突变,导致肝内胆管癌出现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TAS-120 和 HSP90 抑制剂等药物具有逆转肝内胆管癌耐药的前景,需要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近年肝内胆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对肝内胆管癌靶向药物耐药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 姚鸿飞, 杨建宇, 张军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临床疗效极差。近年来,在提高胰腺癌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方面,仍然收效甚微。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以及获得更准确的疾病信息,帮助开展个体化治疗。传统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胰腺癌的研究主要是鉴定与胰腺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驱动基因”,但却忽略了胰腺癌的肿瘤异质性。单细胞测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显著弥补传统测序技术的不足。在单个细胞的不同组学水平上,对恶性肿瘤的异质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肿瘤耐药以及肿瘤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阐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胰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贾沁园, 刘 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针对胰腺癌常用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包括 CA199、CA125、CA50、CEA 和 AFP 等。其中,CA199 最为常用,是反映肿瘤整体负荷的一项指标 ;CA125 是反映肿瘤转移相关负荷的指标。联合检测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在出现影像学改变前早期诊断胰腺癌,同时通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对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等各个治疗阶段的疗效进行评价,并为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在后期随访中,通过监测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肿瘤早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此外,合理应用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还有助于筛选出能够真正获益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把握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手术时机。
  • 张俊哲, 胡小强, 杨凯铌, 卜俊峰, 闫加艳, 陈 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IK3CA 基因突变及其相关的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参与到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年来,多项胆囊癌体细胞突变的研究报道了 PIK3CA 通路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多项 PI3K 通路靶向药物临床试验也在胆道恶性肿瘤中开展。本文就 PIK3CA 通路在胆囊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为分子治疗靶点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 李 倩, 徐祎春, 欧 莹, 李曼婧, 韩峻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溶瘤病毒因其能够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造成肿瘤细胞裂解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已经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本文概述了溶瘤病毒的定义、分类、特性和作用机制,回顾了已经批准上市和仍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临床表现,以及溶瘤病毒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对异质性肿瘤和肿瘤微环境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还讨论了这些联合治疗策略对改善恶性肿瘤耐药效果的临床评估结果。
  • 蒋林兰, 王家辉, 徐 溢, 沈 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膜蛋白 176B(transmembrane protein 176b,TMEM176B),最初称为 TORID,是一种具有 4 个潜在跨膜结构域的主要表达于淋巴组织的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抗原交叉呈递以及肿瘤细胞的行为中发挥调节作用,并且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 TMEM176B 的结构、定位、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 TMEM176B 的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