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3年, 第4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04-25
  

  • 全选
    |
    肿瘤流行病学
  • 顾 凯, 庞 怡, 吴春晓, 王春芳, 施 亮, 向詠梅, 龚杨明, 彭 鹏, 窦剑明, 吴梦吟, 章晓聪, 丁甘玲, 颜佳颖, 施 燕, 付 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分析 2017 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7 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 2002—2017 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部位和年龄组分层,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发病和死亡数量、年龄别率和标化率等变化趋势。应用 Joinpoint 统计软件分析 2002—2017 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趋势,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采用 Segi’s 1960 年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调整计算标化率。
    结果 :2017 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79 378 例和 37 186 人,粗发病率为 546.55/10 万,标化发病率为 246.31/10 万,男性的标化发病率低于女性。粗死亡率为 256.04/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88.41/10 万,男性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和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 60 ~ 64 岁组和 85 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男性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 80 ~ 84 岁组和 85 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女性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均在 85 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按发病例数排序,男性前 10 位常见癌症类型的部位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前列腺癌、肝癌、甲状腺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和食管癌,女性前 10 位常见癌症类型的部位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子宫颈癌和胆囊癌。按死亡人数排序,男性前 10 位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膀胱癌、淋巴瘤和胆囊癌,女性前 10 位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胆囊癌、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卵巢癌和淋巴瘤。按性别划分的发病和死亡的前 10 位常见癌症类型与按常见组合年龄段划分的前 5 位常见癌症类型差异较大。总体上,标化发病率在 2002—2009 年维持稳定状态,在 2009—2017 年以年均 2.88% 的增速上升;标化死亡率在 2002—2011 年维持稳定,在 2011—2017 年以年均 2.66%的速度下降。不同性别和癌症类型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结论 :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和男性前列腺癌仍是上海市肿瘤防治的重点,应针对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制定适宜筛查技术方案,推进癌症机会性筛查,推广社区肿瘤患者干预管理适宜技术,降低恶性肿瘤疾病负担。
  • 吴春晓, 顾 凯, 庞 怡, 王春芳, 施 亮, 向詠梅, 龚杨明, 彭 鹏, 窦剑明, 吴梦吟, 章晓聪, 丁甘玲, 颜佳颖, 施 燕, 付 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分析了 2002—2013 年上海市恶性肿瘤的生存情况。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性别、瘤别、年龄等不同分组分层分析,计算例数和构成比等相关统计指标。观察生存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应用 Elandt-Johnson 模型推算 0 ~ 99 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 Ederer 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相对生存率,并计算其逐年率值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年龄标化相对生存率采用简化的国际癌症生存标准人口构成计算。
    结果 :2002—2013 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 644 520 例,其中 643 545 例(99.85%)纳入观察队列进行生存分析。5 年观察生存率从 37.61% 上升至 46.47%,5 年相对生存率从 42.18% 上升至 51.11%,5 年年龄标化相对生存率从 40.57% 上升至 49.80%。2011—2013 年诊断病例中 5 年相对生存率最高的是甲状腺癌(99.43%),其次是女性乳腺癌(88.35%)和子宫体癌(85.56%);最低的是胰腺癌(5.87%),其次是胆囊癌(13.64%)和食管癌(17.72%);病例数最多的是肺癌(23.59%),其次是大肠癌(59.82%)和胃癌(38.65%)。所有部位合计病例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从 2002 年的 40.55% 上升至 2013 年的 52.77%,年均增长 2.40%。肝癌和肺癌等 13 个癌种的 5 年相对生存率呈上升趋势,胰腺癌和胆囊癌等其他癌种的 5 年相对生存率变化趋势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海市恶性肿瘤诊断水平和生存状况在不断改善,不同癌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 窦剑明, 吴春晓, 庞 怡, 鲍萍萍, 王春芳, 龚杨明, 施 亮, 向詠梅, 吴梦吟, 章晓聪, 施 燕, 付 晨, 顾 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2016 年上海市肺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特征及其在 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2002—2016 年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来源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人群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按患者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分层,计算各亚组人群肺癌发病和死亡人数、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简称为标化率)、35 ~ 64 岁截缩年龄标准化率(简称为截缩率)以及累积率等统计指标。应用 Segi’s 1960 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计算标化率和截缩率。应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计算各统计指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 :2016 年上海市肺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14 395 例和 9 170例,粗发病率为 99.41/10 万,标化发病率为 39.76/10 万。在上海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新发病例占比为 19.34%,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 1 位。2016年上海市肺癌粗死亡率为 63.33/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21.57/10 万,死亡病例数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总数的 24.78%,居恶性肿瘤死亡谱的第 1 位。男性各项发病和死亡分类统计指标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病例数和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 60 ~ 64岁组和 80 ~ 84 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病例数和率值分别在 80 ~ 84岁组和 85 岁以上组达到高峰。肺癌标化发病率从 2002 年的 33.70/10 万逐渐变化至 2016 年的 39.76/10 万。Joinpoint 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0 年上海市肺癌标化发病率维持在较稳定状态 [ 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0.79,t = - 1.46,P = 0.175],2010—2016 年则以年均 5.12% 的幅度著上升(APC = 5.12,t = 6.97,P < 0.001)。2002—2016 年上海市肺癌标化死亡率年均下降 0.87%(APC =- 0.87,t =- 2.87,P = 0.013)。
    结论 :2002—2016 年上海市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且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的肺癌流行情况存在差异。
  • 施 亮, 顾 凯, 吴春晓, 庞 怡, 龚杨明, 向詠梅, 窦剑明, 章晓聪, 吴梦吟, 王春芳, 施 燕, 付 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2016 年上海市肝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在 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 2002—2016 年肝癌发病和死亡资料,统计分析肝癌发病和死亡数量、粗率、年龄别率和标化率。用 Segi’s 1960 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用 Joinpoint 软件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趋势变化。
    结果 :2016 年上海市肝癌新发 3 842 例,男性占 69.44%,死亡 3275 人,男性占 69.44%,死亡发病比为 0.85,粗发病率为 26.53/10 万,标化发病率为 10.60/10 万,粗死亡率为 22.62/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8.65/10 万。肝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男女性别比分别为 2.91:1 和 2.97:1。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和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002—2016 年,肝癌的标化发病率年均下降速度 3.69%,标化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 3.82%。
    结论 :上海市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处于全国低水平,但仍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应针对其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加大综合防控力度。
  • 章晓聪, 彭 鹏, 吴春晓, 庞 怡, 王春芳, 吴梦吟, 龚杨明, 丁甘玲, 付 晨, 施 燕, 顾 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超过一半的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发生在中国。本研究基于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分析了 2016 年上海市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 2002—2016 年变化趋势,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2002—2016 年上海市食管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来源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根据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年龄组统计各亚组人群发病和死亡数、粗率、构成比、年龄别率及累积率 ;使用 Segi’s 1960 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及相应的 35 ~ 64 岁截缩率 ;使用 Z 检验、Cochran 检验法分别比较不同亚组年龄别率、标化率的差异。使用 Joinpoint 4.9.1.0 软件分析逐年率值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16 年上海市食管癌新发病例的病理学诊断比例为 73.18%,仅有死亡证明比例为 0.72%,死亡发病数比为 0.84。2016 年上海市食管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1 398 例和 1 171 人,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 1.88% 和 3.16%,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分别为 9.65/10 万和 8.09/10 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 3.36/10 万和 2.67/10 万,男性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 85 岁及以上组人群中达到峰值,分别为 50.54/10 万和 53.35/10 万。2002—2016 年上海市食管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亦均呈下降趋势,年均减速分别为 4.45%[ 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4.45,P < 0.001] 和 4.17%(APC =-4.17,P < 0.001)。
    结论 :上海市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处于全国较低流行水平,并且在 2002—2016 年呈下降趋势。食管癌筛查应重点关注男性和 55 ~ 64 岁人群。
  • 龚杨明, 彭 鹏, 吴春晓, 庞 怡, 向詠梅, 施 燕, 付 晨, 顾 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2016 年上海市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 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为前列腺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2002—2016 年上海市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来源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根据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年龄组统计各亚组人群发病和死亡数、粗率、构成比、年龄别率以及累积率;使用 Segi’s 1960 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相应的 35 ~ 64 岁截缩率;使用 Z 检验、加权 χ2 检验分别比较不同亚组年龄别率和标化率的差异。使用 Joinpoint 4.9.1.0 软件分析逐年率值的时间趋势。
    结果 :2016 年上海市新诊断前列腺癌 3 226 例,死亡 1 067 例,粗发病率为 44.91/10 万,粗死亡率为 14.85/10 万,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47/10 万和 4.34/10 万。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 80 ~ 84 岁年龄组和 85 ~岁年龄组达到顶峰,市区发病率在 50 ~ 54 岁年龄组、75 ~ 79 岁年龄组和 80 ~ 84 岁年龄组高于郊区,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2016 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2012 年后标化发病率上升放缓,市区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郊区发病率增长速度快于市区,低年龄组的发病率增速较快。
    结论 :上海市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低于世界水平但高于全国水平,2002—2016 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放缓,死亡率在 2012—2016 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但无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的市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郊区,但郊区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区,低年龄组发病率增长更快,诊断时早期病例占比较低,应考虑合适的筛查策略。
  • 庞 怡, 吴春晓, 顾 凯, 王春芳, 颜佳颖, 向詠梅, 付 晨, 施 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2016 年上海市卵巢和输卵管等子宫附件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 2002—2016 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 2002—2016 年卵巢和输卵管等子宫附件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部位和年龄组分层,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发病和死亡数量、年龄别率和标化率等的变化趋势。采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计算卵巢癌标化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变化趋势。计算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指标的数量和构成比。采用 Segi’s 1960 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计算标化率。
    结果 :2016 年上海市子宫附件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813 例和 440人,卵巢癌分别为 751 例(92.37%)和 419 人(95.23%),输卵管癌分别为48 例(5.91%)和 17 人(3.86%)。卵巢癌的粗发病率为 10.29/10 万,标化发病率为 5.33/10 万,粗死亡率为 5.74/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2.44/10 万,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上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分别在 55 ~ 59岁组和 80 ~ 84 岁组达到高峰。2002—2016 年上海市子宫附件癌的合计和各部位的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均呈增多趋势,但卵巢癌在发病和死亡总数中的占比均持续下降,输卵管癌在发病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卵巢癌的标化发病率以年均 1.78% 的速度下降(APC =- 1.78,P < 0.001),标化死亡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诊断比例提升至 85.02%,Ⅲ期和Ⅳ期的比例持续升高。
    结论 :上海市卵巢癌标化发病率稳步下降,但诊断时为晚期的比例上升,输卵管癌的发病数持续增多。
  • 颜佳颖, 吴梦吟, 顾 凯, 吴春晓, 庞 怡, 王春芳, 龚杨明, 向詠梅, 付 晨, 刘颖斌, 施 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描述 1973—2017 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长期特征及趋势变化,为探索乳腺癌病因学研究线索以及制定预防、干预和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 Joinpoint 软件对 1973—2017 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趋势变化分析,并构建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以探究患者的年龄、诊断年份和出生队列对长期趋势变化的影响。
    结果 :1973—2017 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共 68 192 例,发病标率为 31.72/10 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从 20 岁起持续升高,40岁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女性乳腺癌死亡共 21 535 人,死亡标率为 8.62/10万,死亡率总体趋势平稳,死亡风险从 45 岁起明显升高。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乳腺癌的发病率变化有影响(P < 0.01),而死亡率的升高与年龄和队列效应有关(P < 0.01)。
    结论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仍呈较快上升趋势,死亡率趋势总体平稳,提示治疗有效,生活质量改善;但是,乳腺癌仍是上海市女性人群罹患的主要恶性肿瘤,应持续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和重点人群筛查等防治策略,进一步加强乳腺癌防治工作。
  • 吴梦吟, 顾 凯, 吴春晓, 庞 怡, 王春芳, 龚杨明, 彭 鹏, 窦剑明, 章晓聪, 向詠梅, 施 燕, 刘颖斌, 付 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973—2017 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
    方法 :采用 Joinpoint 回归分析,描述结直肠癌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年度百分比变化。采用年龄 - 时期 - 队列分析以进一步估计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1973—2017 年上海市市区居民共有 105 847 例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和 60 447 例死亡病例,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上海市市区结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明显,由 1973 年的 14.1/10 万上升至 2017 年的 27.7/10 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则从 8.2/10 万上升至 10.7/10 万。总体年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20.4/10 万和 11.0/10 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结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 1993—1997 年为参照,上海市市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在 2013—2017 年达到最高,相应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 1.2(95% 置信区间:1.2 ~ 1.3),在 1973—1977 年则最低,为 0.9(95% 置信区间:0.8 ~ 1.0);死亡风险则与之相反,随时期的增长而降低。1953—1957 年之前,上海市市区居民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随出生队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1957 年后出生的人群结直肠癌死亡风险也相应地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 :1973—2017 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人群的流行趋势仍有所差异。
  • 窦剑明, 叶景虹, 庞 怡, 龚杨明, 王春芳, 吴梦吟, 施 燕, 付 晨, 吴春晓, 顾 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 2013—2015 年上海市大肠癌筛查队列中病例的生存情况,并与同期非筛查来源大肠癌病例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登记管理系统和肿瘤登记管理系统收集的 2013—2015 年大肠癌户籍病例,生存分析随访时间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按诊断年份、性别、诊断部位、年龄组、诊断时期别和病理组织学类型等不同分类进行分层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和 Ederer Ⅱ法计算大肠癌病例的 5 年观察生存率和相对生存率,应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 2013—2015 年上海市大肠癌筛查来源病例和同期非筛查来源大肠癌病例分别为 2 108 例和 14 154 例,Ⅰ期比例分别为 35.53% 和 9.33%,不同来源的大肠癌诊断时期别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 < 0.05)。2013—2015 年筛查来源病例总体 5 年相对生存率为 84.66%(95% 置信区间:82.87% ~ 86.45%),非筛查来源病例为 63.51%(95% 置信区间:62.64% ~ 64.38%),前者生存率指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 组病例的女性生存率均高于男性,生存率指标随诊断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随诊断时期别的增加逐渐降低。非筛查来源结肠癌病例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低于直肠癌病例。
    结论 :2013—2015 年筛查病例的生存率相较于同期非筛查病例显著提高。肿瘤分期是影响大肠癌病例生存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大肠癌的早筛、早诊和早治,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生存率,减轻疾病负担。
  • 张琳梦, 吴春晓, 汪 惠, 顾 凯, 施 亮, 王 存, 覃文新, 施 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 2002—2013 年上海市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方法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 2002—2013 年上海市肝癌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性别、城郊、年龄、临床分期等不同分类进行分层分析,计算例数、构成比、中位年龄和平均年龄等相关统计指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病例的 1 ~ 5 年观察生存率,应用 Elandt-Johnson 模型推算 0 ~ 99 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 Ederer 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病例的 1 ~ 5年相对生存率。
    结果 :本研究报告分析了 2002—2013 年上海市新诊断的肝癌新发病例 49 455 例,其中男性 35 115 例,女性 14 340 例,男性与女性发病之比为 2.45 ∶ 1。诊断时的临床分期 :Ⅰ期占 3.32%,Ⅳ期占 13.93%,临床分期不详占 69.13%。中位生存期为 0.77 年,5 年观察生存率为 13.23%,5 年相对生存率为 14.47%。从病例的 5 年观察生存率和 5 年相对生存率来看,市区肝癌病例的这 2 项生存指标均高于郊区,男性病例均高于女性,45 岁以下病例高于 75 岁以上病例,2011—2013 年的病例高于 2002—2004 年的病例,并且病例的生存率随诊断时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
    结论 :随着上海市肝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癌病例的生存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与胃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相比,肝癌生存率的改善效果依然不明显。此外,诊断时临床分期不详病例所占比例较高,Ⅳ期病例生存率较低。本研究为肝癌的防控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 温晋暄, Jinjuan Yao, 刘泽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的预防与诊疗模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分子病理检测在实体肿瘤的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愈发深入,并逐渐成为提高实体肿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以第二代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病理检测在肿瘤遗传易感基因鉴定、泛实体肿瘤早期筛查与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不同分子病理检测平台在不同实体肿瘤防治阶段的实际应用场景及潜在问题进行概述。
  • 拓嘉怡, 项永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侵袭和转移且预后较差的疾病,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能有助于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疾病负担。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来自于外部暴露的危险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和遗传易感性等。近年来,饮食和营养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公众和流行病学家的重视。本文介绍了癌症的流行现况和外部病因以及癌症营养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探讨了饮食营养对癌症预防的意义,以及目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期望为癌症的饮食营养一级预防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