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3年, 第4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3-05-25
  

  • 全选
    |
    临床实践规范
  • 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上海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腹腔镜外科设备可以提供较开腹手术更加清晰的术野、更良好的定位,进而提高手术的精细程度。近年来,COREAN、COLORⅡ等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充分证实腹腔镜手术应用于适应证内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年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均对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做出了推荐和建议,但规范化的手术和治疗方案是患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为规范上海市直肠癌腹腔镜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因此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上海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直肠癌腹腔镜外科技术是指利用腹腔镜外科设备进行腹腔镜辅助或者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操作的技术,其中腹腔镜设备包括2D腹腔镜、3D 腹腔镜和 4K 腹腔镜。
  • 专家笔谈
  • 刘 鹏, 楼 征, 张 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腹腔镜应用于普通外科尤其是结直肠外科已成为临床常规操作,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存在区别,前者有其独特点。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腹腔镜操作中手术视野外其他脏器损伤的情况,包括空腔脏器如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也包括实质脏器如脾脏等。如果在术中发现手术视野外其他脏器损伤,就可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在术后发生,则往往难以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进行鉴别,处理相当手,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安全,甚至导致医患纠纷。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从置入 Trocar 开始就可能发生意外损伤,而在术中牵拉和游离时发生意外损伤最多也有发生在器械进出 Trocar 的过程中。意外损伤的发生常常很隐蔽,但是通过轻柔仔细的操作、术中注意意外现象的发生、手术结束前全面观察腹腔等,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损伤的发生,做到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意外损伤。稳定的手术团队、手术人员减少无关组织的抓持以及不让器械移至镜头外,可以极大地降低不可预料的腹腔镜手术视野外的意外损害。只有做到器械在手、敬畏在心,才能真正避免无谓的损伤。本文探讨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预防和处置腹腔镜手术视野外意外损伤的经验,以期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 顾 磊, 徐 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结合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和经肛微创手术(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等一系列概念,开展至今已有12年,成为近年来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热点之一。taTME 的优势和缺点都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争议。目前在中国,已有许多外科医师开展了 taTME。taTME是尝试还是已成为常规,在未来会继续流行还是有朝一日会过时,对于外科医师而言,除了不断地积累手术经验以外,也应当适时地对其进行反思。在掌握了安全性和肿瘤学的高级别证据以及确立了质量控制标准后,taTME 将和外科医师一起走向未来,并确立其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非预期 taTME 技术也为保证手术安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项。
  • 李世昊, 周 君, 王 晔, 楼 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糜漏或乳糜腹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淋巴漏,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1%~6.5%,会导致水电失衡、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受损等情况,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不同手术部位、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预后营养指数、主淋巴结转移、术者以及年龄是结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乳糜漏一般发生在术后4~8d,表现为进食后突发引流液量增多且为乳白色,无臭无味,可合并腹痛、腹胀和体温升高;长时间乳糜漏后,患者可出现水电紊乱,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等表现。乳糜试验有助于乳糜漏的定性诊断,并可进行甘油三酯浓度检测。保守治疗是乳糜漏的首选治疗策略,若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掌握结直肠淋巴引流的分布规律、精确控制清扫范围是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关键措施。
  • 原创研究
  • 陈国良, 王虞鹭, 张 鑫, 陶 禹, 孙亚煌, 陈俊楠, 王思琦, 苏 宁, 王治国, 张 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手术分型及盆底重建在局部复发或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病例数据库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连续67例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病例的围手术期数据。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48 例)与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19 例)2 类。观察指标:(1)患者术前一般资料;(2)术中情况;(3)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 Clavien-Dindo 分级进行评价);(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术后生存、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2月28日或病例死亡)。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结果: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切除组 4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7.5 岁(范围:31~82 岁);男性 29 例、女性 19 例;26 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22 例为局部复发性直肠癌;39 例有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史,26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为425 min(范围 :240~1 02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 500 m(范围:200~4 000 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为3 d(范围:1~9 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为 25.3 d(5~105 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 43 例,>Ⅲ级者 5 例(2 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 例因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而接受二次手术止血,1 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 19 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4.5 岁(范围:43~76 岁);男性9例,女性 10 例;4 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5 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史,15 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为 580 min(范围:360~96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 1600 mL(范围:400~4 000 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为 3 d(范围:2~7 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为 62.3 d(7~120 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 15 例,≥Ⅲ级 4 例(3 例因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而接受二次手术止血,1 例因术后肠梗阻而行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 2023 年 2 月 28 日或病例死亡,67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7.5 个月(范围:3~15 个月),随访期间 3 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泌尿系严重感染或突发心脏疾病术后 3~8 个月而死亡,剩余 62 例均存活。
    结论:手术分型对于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基于生物补片重建盆底的方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性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安全可行。
  • 病例报告
  • 辛 诚, 季力强, 李世吴, 王 薇, 楼 征, 孟荣贵, 张 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一直以来是临床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单一的治疗手段如外科手术切除或全身化疗已无法满足这类患者的治疗需求随着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综合诊疗模式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晚期结肠癌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本文报道 1 例降结肠癌伴肝巨大转移瘤病例的 MDT 综合诊疗过程,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综述
  • 马盛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首次发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high,MSI-H)/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敏感,开启了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时代。然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并不敏感。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是目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标准治疗方式,其临床完全缓解率为 20%~30%、病理完全缓解率为 5%~44%。为了提高术前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缓解率,提出通过联合免疫治疗以提高缓解率。2020 年在 2023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首次展示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治疗MSS型直肠癌的成果。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MSS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并对前景进行展望。
  • 王 晔, 楼 征, 季力强, 李书原, 李世昊, 张 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4 期结肠癌分为肿瘤穿透脏层腹膜(T4a)和肿瘤直接侵犯或附着于邻近器官或结构(T4b)2类。T4期结肠癌的治疗需要技术要求严格的外科手术,包括对邻近浸润器官或结构的整体切除,并且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手术切缘镜检阳性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T4期结肠癌可能会降低长期生存率和增加腹膜转移率,但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也具有增加围手术期益处和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在优势。随着腹腔镜设备的升级和术者手术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T4期结肠癌。目前,尚未对 T4 期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肿瘤学预后进行过有效评估。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对 T4 期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风险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综述。
  • 原创研究
  • 李 锋, 王旭丽, 赵 茜, 闫 晴, 翟勇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 R-CDOP 方案使用后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rituximab-associated interstitial pneumonia,RTX-P)的疾病特点、风险因素和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 6 例 R-CDOP 方案化疗过程中出现 RTX-IP 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和治疗
    结果:6 例患者在诊断为 RTX-IP 前 1 周内均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并且诊断的中位时间为第 3 个疗程。免疫表型均为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or lymphoma,DEL)或三表达淋巴瘤(triple-expressor lymphoma,TEL),其中 4 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淋巴瘤(gemminal-center B-cell-like lymphoma,CCB),2 例为非 GCB(non-GCB)。除1例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mmed lymphoma,TL)以外,其余患者的 Ki-67 阳性率均>70%。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1 周左右,所有患者的胸部 CT 均显示炎症吸收。1 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给予激素和抗肺孢子虫等综合治疗 27 d 后痊愈。所有患者后续均接受 CDOP 方案(共 8 个疗程)治疗原发病,过程顺利。
    结论:R-CDOP 方案使用后 RTX-IP 发生率较高(30.0%),DEL 或 TEL、GCB 和 TI 以及 Ki-67 明显升高的 DLBCL患者使用 R-CDOP 方案后易发生 RTX-IP,中性粒细胞缺乏恢复可能与发病有关。高分辨率 CT 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RTX-IP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有助于鉴别诊断。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冲击治疗的效果较好,同时应加强对激素使用过程中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杜 凌, 陈晓静, 唐倩云, 刘培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合成一种 DNA 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活性的影响。
    方法:通过贴壁筛选法从小鼠股骨干骺端提取并用流式细胞术表面抗原鉴定 BMSC;利用细胞穿透肽聚组氨酸(polyhistidine,pHis)与 BMSC 适配体 Apt19s 共价链接,通过与钙离子配位自组装制备 DNA 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以期用于提高 BMSC 活性。用不同质量浓度的 Ca-pHis-Apt19s 处理 BMSC,采用 CCK-8,法、活/死细胞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 Ca-pHis-Apt19s 对 BMSC 的活力和表型的影响;采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Ca-pHis-Apt19S 对 BMSC 的靶向能力,同时通过 CCK-8 法研究 Ca-pHis-Apt19S 促进 BMSC 活性的主要成分。
    结果:成功合成了粒径为 50~120 nm的球形 DNA 纳米配位聚合物 Ca-pHis-Apt19S;合成的 Ca-pHis-Apt19s 可显著促进 BMSC 的活力(P<0.05)且不影响其细胞凋亡和表面抗原的表达;共聚焦显微成像结果证实 BMSC 适配体 Apt19s 的组装能进一步提高细胞对 Ca-pHis-Apt19s 的摄取,而 CCK-8 实验结果显示,Ca-pHis-Apt19S 中 pHis 能随着细胞摄取量的增加而进一步显著提高BMSC 的活力(P<0.05)。
    结论:Ca-pHis-Apt19S 可在体外靶向 BMSC 并显著提高其生物活性而不改变其表型,为 BMSC 的体外培养提供一种新方法。
  • 综述
  • 魏志敏, 李子帅, 刘文斌, 曹广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端粒酶反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lase,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限制因子,通过维持端粒长度控制细胞的衰老及凋亡。TERT 在大多数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仅有少量表达,但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升高,对于维持肿瘤细胞的无限复制能力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调控 TERT 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家族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 RNA等表观遗传修饰改变;讨论了上述分子事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重要的 TERT 单碱基变异及病毒整合变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在肿瘤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