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的实践经验,探讨机器人在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IV 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7 年 7 月至 2023 年 5 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Ⅳ 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临床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
结果:共有 9 例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Ⅳ 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治疗,其中 Ⅲa 型有 4 例,Ⅲb 型 4 例,Ⅳ 型有 1 例;中转开腹 1 例;中位手术时长为 645 min[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554~745 min],中位术中失血量为 300 mL(IOR:150~650 mL),淋巴结获取的中位数为 11 个(IOR:6~12 个);有 7 例(77.8%)患者获得 R0 切除;术后有 5 例(55.6%)患者出现主要并发症(Clavein-Dindo 分级为 Ⅲ~V 级),其中包括腹腔感染 2 例、肝功能衰竭 2 例和消化道出血 1 例;有 1 例患者术后 19 d 因出现空肠-空肠吻合口出血而接受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有 1 例患者术后 30 d 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所有患者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 18 d(IOR:10~32 d)。
结论:机器人辅助 Bismuth-Corette Ⅲ 及Ⅳ 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从技术上来讲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良好,可以在有成熟的机器人辅助肝胆胰手术经验的中心开展。
目的:探讨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 42 例 B-CS 合并 HCC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HCC 前是否曾行 B-CS 治疗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 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42 例 B-CS 合并 HCC 患者均存在肝硬化,中位生存时间为 28 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76.2%、50.0% 和 42.9%。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的患者的最大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比例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既往曾行 B-CS 治疗的患者(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风险比:0.866,95%置信区间:0.771~0.972,P=0.015)、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风险比:2.796,95%置信区间:1.020~7.666,P=0.046)是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B-CS 合并 HCC 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是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探索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AR)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短期与远期预后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所有数据来自多中心数据库中的4家中心,分别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选择 2013 年 1 月 - 2021 年 6 月连续纳入本研究的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共 305 例。依据肝切除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 AR 组(n=205)和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NAR)组(n=100),比较 2 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短期预后及远期预后。
结果:AR 组的围手术期输血率和 30 d 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 NAR 组(P<0.05)。AR 组与 NAR 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 种肝切除方式对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的患者的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但选择 AR 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短期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目的:探究并比较>65岁老年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pancreaticoduodenectomy,R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围手术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 - 2022 年 12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行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pancreaticoduodenectomy,MIPD)的130例≥65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RPD组(n=66)和LPD 组(n=64),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与 LPD 组相比,RPD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71.9+54.73)岁 vs(70.39+3.99)岁,P<0.05],且 RPD 组罹患糖尿病(39.4% vs 18.8%,P<0.05)和心肺疾病(37.9% vs 17.2%,P<0.05)的患者更多;RPD 组的手术时间更短[(272.91+68.38)min vs(362.81±78.24)min,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中位数(范围):100 mL(50~200 mL)vs 150 mL(100~200 mL),P<0.05];RPD 组的术后乳糜瘘发生率更高(12.1% vs 1.6%,P<0.05),而术中总并发症(37.9% vs 46.9%)、严重并发症(19.7% vs 34.4%)术后胰瘘(12.1% vs 17.2%)、胆瘘(3.0% vs 3.1%)、腹腔感染(10.6% vs 14.1%)、术后出血(45% vs 9.4%)及术后心肺并发症(12.1% vs 20.3%)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D 组术后进食时间更短[(3.97+1.59)vs(5.34+2.56)d,P<0.05]。
结论:在 ≥65 岁老年患者中行 MIPD 是安全可行的,2 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相较于 LPD,RPD 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放进食时间更短,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