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3年, 第4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3-06-25
  

  • 全选
    |
    专家笔谈
  • 刘允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外科学开始于19世纪,主要是解决手术带来的疼痛、感染和大量出血的问题。近2个世纪来,外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并且走向两极化的发展。其中一极发展,是可以安全和有效地进行大型和超大型手术。这方面的发展,有赖于外科学先驱们对解剖、生理和病理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可以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优秀处理)和外科仪器的不断改善。肝外科与其他不同外科领域走的方向一样,其中的一个极端是走入前人无法开展的手术领域。在 21世纪,许多肝外科医师都认为不同种类的同种异体肝移植已是肝外科的发展极限,下一阶段最可能是异种异体肝移植,但这一发展只能通过足够的免疫抑制和分子改造才能完成,而不再是肝外科手术技术的改进。然而,非原位全肝切除合并自体肝移植(并且找出新的适应证)的出现,将这种手术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肝外科的另一极端发展是走向微创。从介人、腹腔镜到机器人手术,从多孔到单孔再到自然通道进行手术现今肝脏手术刚踏进无创手术的领域,而无创手术未来的发展空间能有多大,尚不得而知。所有的这些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创新和改良医疗理论与技术,最后实现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获得的好处远大于坏处的目标。
  • 方驰华, 曾小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肝切除术 134 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开腹手术、腹腔镜还是机器人肝切除术,肝切除术所传承的仍然是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解剖性、经验性手术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疾病二维诊治的模式。近20年来,随着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维可视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二维诊疗模式,实现了术前对肿瘤和复杂肝脏解剖的可视化;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的出现,实现了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术中肿瘤边界可视化;增强现实导航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手术中解剖结构的可视化。传统的经验式手术已向现代智能化导航微创手术转变,肝脏外科手术已进人数字智能化肝脏外科的新时代。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数字智能化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 李雪川, 陈 炜, 刘颖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且预后较差。如何有效改善胆囊癌患者的预后依然是外科医师亟需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胆囊癌的早期筛查发现及干预、精准的外科治疗方案及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然而,在这些方面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基础-临床转化研究来完善胆囊癌诊治体系。
  • 张晓帅, 付航玮, 卢绮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基于荧光成像、CT、光声成像、MRI和 PET 等的影像学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及其研究。然而,早期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具有相似的影像学信号,而现有的影像学成像手段尚难以对其进行精准区分。随着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以及交叉联合,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在实体瘤中的增强渗透性、滞留效应以及易修饰,使其能够精准“识别”肿瘤,并且加速其在肿瘤部位的富集;纳米材料在影像学图像上的特性,使其能够作为造影剂以增强肿瘤部位的信号强度;响应性机制还可使纳米材料基于肿瘤细胞内的微环境,区分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除此之外,基于纳米材料的多模式生物成像可弥补单一模式成像的不足,实现肿瘤的实时和全方位成像。鉴于纳米材料显示出多功能的综合作用,纳米材料有望用于增强早期癌变部位的影像学信号,提高信噪比,从而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
  • 原创研究
  • 黄锡泰, 蔡建鹏, 陈流华, 陈 伟, 谢锦钊, 殷晓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的实践经验,探讨机器人在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IV 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7 年 7 月至 2023 年 5 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Ⅳ 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临床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

    结果:共有 9 例 Bismuth-Corlette Ⅲ 及 Ⅳ 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治疗,其中 Ⅲa 型有 4 例,Ⅲb 型 4  例,Ⅳ 型有 1 例;中转开腹 1 例;中位手术时长为 645 min[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554~745 min],中位术中失血量为 300 mL(IOR:150~650 mL),淋巴结获取的中位数为 11 个(IOR:6~12 个);有 7 例(77.8%)患者获得 R0 切除;术后有 5 例(55.6%)患者出现主要并发症(Clavein-Dindo 分级为 Ⅲ~V 级),其中包括腹腔感染 2 例、肝功能衰竭 2 例和消化道出血 1 例;有 1 例患者术后 19 d 因出现空肠-空肠吻合口出血而接受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有 1 例患者术后 30 d 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所有患者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 18 d(IOR:10~32 d)。

    结论:机器人辅助 Bismuth-Corette Ⅲ 及Ⅳ 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从技术上来讲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良好,可以在有成熟的机器人辅助肝胆胰手术经验的中心开展。

  • 刘胜炎, 李路豪, 党晓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 42 例 B-CS 合并 HCC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 HCC 前是否曾行 B-CS 治疗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 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42 例 B-CS 合并 HCC 患者均存在肝硬化,中位生存时间为 28 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76.2%、50.0% 和 42.9%。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的患者的最大肿瘤直径、肿瘤多发比例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既往曾行 B-CS 治疗的患者(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风险比:0.866,95%置信区间:0.771~0.972,P=0.015)、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风险比:2.796,95%置信区间:1.020~7.666,P=0.046)是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B-CS 合并 HCC 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诊断 HCC 前未曾行 B-CS 治疗是 B-CS 合并 HC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叶祥浩, 刘智鹏, 戴海粟, 弓 毅, 黎 镐, 龙志华, 王 伟, 夏钰韩, 庞书杰, 陈龙飞, 刘兴超, 樊海宁, 白 洁, 江 艳, 陈志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AR)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短期与远期预后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所有数据来自多中心数据库中的4家中心,分别为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选择 2013 年 1 月 - 2021 年 6 月连续纳入本研究的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共 305 例。依据肝切除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 AR 组(n=205)和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NAR)组(n=100),比较 2 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短期预后及远期预后。

    结果:AR 组的围手术期输血率和 30 d 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 NAR 组(P<0.05)。AR 组与 NAR 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 种肝切除方式对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的患者的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但选择 AR 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短期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 任字峰, 蒋启涛, 牟一平, 金巍巍, 周育成, 夏 涛, 鲁 超, 王元字, 朱启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并比较>65岁老年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pancreaticoduodenectomy,R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围手术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 - 2022 年 12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行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pancreaticoduodenectomy,MIPD)的130例≥65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RPD组(n=66)和LPD 组(n=64),并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与 LPD 组相比,RPD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71.9+54.73)岁 vs(70.39+3.99)岁,P<0.05],且 RPD 组罹患糖尿病(39.4% vs 18.8%,P<0.05)和心肺疾病(37.9% vs 17.2%,P<0.05)的患者更多;RPD 组的手术时间更短[(272.91+68.38)min vs(362.81±78.24)min,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中位数(范围):100 mL(50~200 mL)vs 150 mL(100~200 mL),P<0.05];RPD 组的术后乳糜瘘发生率更高(12.1% vs 1.6%,P<0.05),而术中总并发症(37.9% vs 46.9%)、严重并发症(19.7% vs 34.4%)术后胰瘘(12.1% vs 17.2%)、胆瘘(3.0% vs 3.1%)、腹腔感染(10.6% vs 14.1%)、术后出血(45% vs 9.4%)及术后心肺并发症(12.1% vs 20.3%)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D 组术后进食时间更短[(3.97+1.59)vs(5.34+2.56)d,P<0.05]。

    结论:在 ≥65 岁老年患者中行 MIPD 是安全可行的,2 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相较于 LPD,RPD 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放进食时间更短,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综述
  • 方驰华, 赵星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实现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和精准诊断至关重要。临床上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可以为肝癌提供形态学上的影像信息,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融合了各成像技术的优势,能获取更全面的诊断信息。结合肝癌特异性靶向探针,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较传统影像技术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仅可以同时提供原发性肝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实现肝癌的精准诊断,还可在术中进行实时导航成像,指导原发性肝癌的术中决策。由此可见,多模式生物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聚焦于原发性肝癌的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以及特异性靶向探针,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咸晓梦, 孙 航, 杨华瑜, 毛一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高度致命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 HCC 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寻找 HCC 治疗新方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无法提供有关 HCC 细胞在三维(threedimension,3D)空间内生长和扩散的信息,而生物 3D 打印技术提供了一种研究 HCC 细胞功能特性的新方法。随着 3D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探索细胞在三维环境中的功能和行为方面,尤其是对肝脏肿瘤这类富含细胞组织和血管的复杂组织模型。本文通过综述 3D 生物打印技术在 HCC 和其他各种人类癌细胞系中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需要在 HCC 及其他肿瘤细胞的 3D 生物打印环境中研究的细胞功能,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信息,帮助其更准确地复制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扩大应用场景,并进一步探索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此外,3D 生物打印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药物开发工具,能为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更具临床意义的模型,从而更好地揭示肿瘤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药性,减少动物实验的需要,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更多可能。
  • 张 伟, 张必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BT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异质性强、发病隐匿且预后不良的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 BTC 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亚洲国家中普遍高于西方国家。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早期 BTC 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风险高。对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或复发性BTC患者,全身系统化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近年来,免疫疗法给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晚期 BTC 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针对 PD-1、PD-L1 和 CTLA-4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和过继细胞疗法。笔者就免疫治疗在晚期 BTC 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免疫治疗在晚期 BTC 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阐述。
  • 王雨昕, 马永蔌, 李宝毅, 田孝东, 杨尹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4大原因,多数患者初诊时已为局部进展期或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转化治疗旨在通过综合治疗,使不可切除的肿瘤获得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在不可切除的胰腺癌中,以 AG(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或 FOIFIRINOX(5-氟尿嘧啶+亚叶酸+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方案为基础的化疗及放疗结合化疗等方案显示出转化潜力,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成为胰腺癌转化治疗的新方向。本文总结了转化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方案,综述了胰腺癌转化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