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 -1(programmed cell protein-1,PD-1)抑制剂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SOX)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7 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 72 例局部进展期(III 期)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 = 36)和观察组(n = 36)。对照组给予 SOX 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 PD-1 抑制剂联合 SOX 方案,2 组患者均化疗 3 个周期,休息3 ~ 4 周后重新评估,疾病无进展且可耐受手术的患者行胃癌 D2 根治术。比较 2 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 率、 无 进 展 生 存 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R0 切除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 pCR 率、ORR 值和 DCR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CR 率:25%(9/36)vs 5.6%(2/36),χ2 = 5.258,P = 0.022 ;ORR 值:58.33%(21/36)vs 25.00%(9/36),χ2 = 8.229,P = 0.004 ;DCR 值:88.89%(32/36)vs 69.44%(25/36),χ2 = 4.126,P = 0.042]。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 升 高、 天 冬 氨 酸 转 氨 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升高和手足综合征,这 3 种不良反应在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期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 2 组患者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 > 0.05),且 2 组患者均无新辅助化疗相关的死亡事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R0 切除率分别为 97.22%(35/36)和91.67%(33/36)(χ2=1.059,P = 0.303)。72 例患者总体的中位 OS 与中位 PFS 分别为 36 个月和 13 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2 年 OS 率分别为 82.2% 和 71.5%,通过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观察组的 OS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40,P = 0.039);观察组的中位 PFS 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4 个月和 11 个月(χ2= 4.173,P = 0.041);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
结论:PD-1 抑制剂联合 SOX 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可控。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与肺转移灶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80 例 CRC 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转移局部治疗方式分为肺转移灶切除术组(33 例)和 RFA 组(47 例)。比较 2 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肺转移灶切除术组和 RFA 组患者的 3 年 PFS 率分别为 42.4% 和31.9%,3 年 OS 率分别为 75.8% 和 72.3%。2 组患者 PFS 和 OS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灶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和肺外转移史是 CRC 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 OS 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此外,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肺外转移史也是 CRC 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 PFS 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RFA 与肺转移灶切除术治疗 CRC 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当,但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研究予以验证。
目的:挑选出在刚性和形变配准中表现稳定且一致性好的解剖标记,为临床中评估胰腺癌多模态图像配准质量提供定量化指标。
方法:选取 25 例胰腺癌患者,放疗定位 CT 与 MRI T1 加权图像分别进行刚性和形变配准。选取左肾上腺、门静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腰椎椎体、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7 种解剖标记。分别在定位 CT 和配准后的 MRI 图像上勾画解剖标记,统计分析每一种解剖标记的中心点距离,比较刚性和形变配准的差异,并对解剖标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7 种解剖标记的刚性配准差异均值范围为 0.405 ~ 1.097 cm,形变配准差异均值范围为 0.433 ~ 0.740 cm。除左肾上腺以外,其他解剖标记的配准结果在刚性与形变配准之间无显著差异。腹腔干动脉和腹主动脉的配准差异在 25 例患者中最稳定。相关性研究表明,除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以外,所有解剖标记均有独立的意义。
结论:使用解剖标记对胰腺癌多模态图像配准质量进行定量化评估是可行的,临床中推荐使用腹腔干动脉和腹主动脉作为评估解剖标记,在刚性和形变配准中均有高稳定性,并且 2 者相关性较低,可作为独立的评估标准使用。
ETS 变体基因 1(ETS variant gene 1,ETV1)是一个重要的癌基因,在胚胎发育和肿瘤的恶性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都能够引起 ETV1 表达水平的上调,而 ETV1 作为转录因子,可与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结合,从而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在前列腺癌、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 ETV1 发挥了重要作用。ETV1 也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在多种肿瘤中具有辅助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而靶向 ETV1 的策略可能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本文讨论了 ETV1 的激活和促瘤机制,并对 ETV1 作为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和晚期的低生存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然而,现有肿瘤筛查手段大多具有侵入性或操作复杂等特征,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长期随访,所以基于循环肿瘤 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 循 环 肿 瘤 细 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外泌体(exosome)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具有脂质双层膜的细胞外囊泡,相比于其他标志物其具有稳定性高、分布广泛、数量多等优势。外泌体携带的各种蛋白质能够反映来源细胞的特征,对于肿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近 5 年外泌体蛋白质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总结上述研究的主要特征和局限性,为促进外泌体蛋白质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依据。
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类异质性的疾病,通常为其他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属于恶性肿瘤终末状态。相对于其它部位的远处转移来说,恶性胸腔积液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临床管理难度都更高,其中肺癌导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更加常见。如何为这些患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准确预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生存时间和预后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突破口。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成熟且得到了广泛认可的几项恶性胸腔积液的预测模型,总结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生存预测提供新思路。
影像组学通过非侵入性方式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中深度挖掘有价值的特征,以表征肿瘤表型与临床治疗结果的相关性,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 CT 影像组学在 NSCLC 疗效评价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首先,归纳总结了 NSCLC CT 影像组学的研究内容;然后,从不同治疗方式的角度,即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 CT 影像组学在 NSCLC 疗效评价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并将 CT 影像组学与其他常用疗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最后,对 CT 影像组学在 NSCLC 疗效评价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