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3年, 第4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贾 静, 陈文明, 耿传营, 杨光忠, 周慧星, 菅 原, 刘 念, 张之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bortezomib,lenalidomide and dexamethasone,VRD)方案产生耐药 ( 原发耐药或早期复发 ) 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

    方法:应用软件 SPSS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接受 VRD 诱导化疗的 150 例初治 MM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结果:在 150 例 MM 患者中,共 21 例患者对 VRD 方案产生耐药,其中 14 例患者(9.3%)为原发耐药,7 例患者(4.7%)为早期复发。在 VRD 耐药组(n = 21)中,MM 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58 岁(37 ~ 70 岁),其中女性发病患者更为常见(61.9%);DS 分期(即 Durie-Salmon 分期)为 Ⅱ 期的患者有 4 例,17 例患者为 DS Ⅲ 期 ;FISH 遗传学高危患者占 44.4%(8/18)。耐药组中 MM 患者的 CD20 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耐药组(P = 0.014),而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低于非耐药组(34 个月 vs 未达到,P< 0.001),并且耐药组中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非移植患者的中位 OS 明显延长(34 vs 16 个月,P = 0.038)。另外,耐药和未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是接受 VRD 诱导化疗 MM 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5 岁、细胞遗传学高危风险和未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是 VRD 耐药 MM 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VRD 诱导耐药的 MM 患者中 CD20 阳性更常见,可能提示耐药患者具有更强侵袭性的生物学特点。VRD 耐药 MM 患者的预后很差,使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挽救治疗方案可使部分患者获得缓解,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使部分患者获得生存获益。

  • 庞丽娜, 张胜利, 张晓珂, 龚 帅, 王利叶, 何 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安罗替尼对不可切除或晚期骨与软组织肿瘤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搜集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安罗替尼治疗的 124 例不可切除或晚期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 :年龄、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安罗替尼治疗线数、肿瘤部位、转移部位、病理亚型、手术史、安罗替尼减量与否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近期疗效评估方法采用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Kaplan-Meier 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价指标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

    结果:124 例入组患者的主要病理亚型为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和脂肪肉瘤等。中位年龄为 48.5 岁(范围:9 ~ 83 岁)。一线治疗采用安罗替尼的患者,其 ORR 和 DCR 值分别是 26.8% 和 82.1%,安罗替尼二线及后线治疗患者的 ORR 和 DCR 值分别为 5.9% 和 64.7%。对比二线及后线治疗,一线治疗采用单药安罗替尼的患者,其 mPFS 和 mOS 明显延长(mPFS :22.0 vs 7.0 个月,P = 0.001 ;mOS :51.0 vs 32.0 个月,P = 0.035)。安罗替尼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且不良反应的主要级别为Ⅰ和Ⅱ级,本研究未发现新的安罗替尼相关不良反应信号。

    结论:安罗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骨与软组织肿瘤具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且一线治疗疗效更优。

  • 陆玲玲, 陈海珍, 徐 红, 朱 健, 蔡 波, 陈建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 2007—2017 年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 451 例胆囊癌住院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为评估胆囊癌预后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主动随访与被动随访相结合的方法,对 2007—2017 年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 451 例胆囊癌住院患者进行生存结局的随访。统计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以及患者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 Kaplan-Meier 法统计患者的生存率,用 Log-rank 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TNM 分期和不同时期胆囊癌住院患者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 2007—2017 年来源于南通市 6 个所辖县(市)区的胆囊癌住院患者 451 例,经随访共获得 449 例患者的生存结局信息,随访成功率为 99.56%。其中,男性有 218 例,女性有 233 例,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64.78±11.44)岁,中位年龄为 67 岁 ;患者年龄以 60 ~ 79 岁居多,共有 274 例(60.75%)。所有患者的 1 年、3 年和 5 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 34.59%、15.30% 和 10.25% ;男性和女性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75% 和 12.47%,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 ~ 34 岁、35~ 59 岁、60 ~ 79 岁及≥ 80 岁年龄组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25.00%、14.53%、8.66% 和 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和未分期胆囊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27.78%、20.83%、13.44%、3.48% 和 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007—2011 年及 2012—2017 年 2 个时期住院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10.81% 和 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2007—2017 年,南通市胆囊癌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且患者的生存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但生存率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提示应加强中老年胆囊癌患者的综合防治研究,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 黄佳淇, 李 超, 陈 媚, 陈佳艺, 曹 璐, 张毅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质子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proton therapy,IMPT) 和光子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全乳放疗(whole breast irradiation,WBI)中对同侧腋窝区域非计划性照射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纳入 2022 年 8 月—9 月于本中心接受 WBI 的 2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制定 1 个 IMPT 计划和 1 个 IMRT 计划,处方剂量为 4005 cGy(RBE)/15 次。比较 IMPT 和 IMRT 计划的腋窝Ⅰ、Ⅱ、Ⅲ区,胸肌间淋巴结(rotter’s lymph nodes,RN)和腋窝 - 胸外侧血管连接区(axillary-lateral thoracic vessel juncture,ALTJ)的剂量学参数差异。

    结果:所有计划均满足 CTV V95% Dose ≥ 95% 的标准。IMPT 的适形性指数(0.97 vs 0.95,P = 0.0003)和均匀度指数(0.05 vs 0.07,P = 0.0301)均显著优于 IMRT。IMPT 的心脏平均剂量 [27.48 vs 114.74 cGy(RBE),P< 0.000 1] 和同侧肺平均剂量 [356.66 vs 498.89 cGy(RBE),P < 0.0001]也显著低于 IMRT。IMPT 计划的腋窝Ⅰ、Ⅱ、Ⅲ 区和 RN 的平均剂量、V50% Dose,V80% Dose,V90% Dose,V95% Dose 均显著小于 IMRT(所有 P < 0.01),尤其在腋静脉以下低位腋窝区域差异最明显 [ 平均剂量分别为 79.75 vs 995.31 cGy(RBE),P < 0.0001]。IMPT 计划的 ALTJ 区域平均剂量和系列剂量 - 体积参数(V5,V10,V15,V20,V25,V30,V35)也明显低于 IMRT计划(所有 P < 0.01)。

    结论:IMPT 实施 WBI 的同侧腋窝非计划性照射剂量和 ALTJ 区域剂量-体积均显著低于 IMRT。使用 IMPT 技术时,对于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应当基于个体复发风险勾画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高危患者的 CTV 需包括腋窝区域以保证疗效,而低危患者 CTV 则可规避腋窝以控制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风险。

  • 综述
  • 葛雨辰, 刘宝瑞, 李茹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其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过继体外诱导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来调节或诱导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效应机理与手术、化疗等多数抗肿瘤疗法不同,因而在进行抗肿瘤疗效评价时,单纯使用常规影像学方法检测肿瘤病灶的体积变化,表现出“假性进展”和“超进展”等特殊反应模式,并不能及时准确地评估肿瘤免疫治疗的客观疗效。本文拟就免疫治疗疗效评价中的特殊问题及其相关评价标准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科学评价和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黄佳淇, 郑思悦, 朱琪伟, 曹 璐, 陈佳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BCRL)是乳腺癌综合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肿胀和皮肤改变,显著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BCRL 受手术、放疗、药物、感染、创伤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明确潜在危险因素对于采取个体化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基于循证证据的 BCRL 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和识别高风险患者,应用前瞻性监测手段为早期干预 BCRL 创造机会 ;而对于 BCRL 晚期的患者则可通过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及改善症状。本文对 BCRL 的风险因素、评估监测手段、治疗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为此领域的多学科协作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袁志青, 杨 填, 陈 涛, 花 荣, 刘颖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位于 17q11.2染色体上的神经纤维瘤蛋白 1(neurofibromin 1,NF1)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 可引起全身周围神经病变,但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出现的时间和损害部位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多样。NF1 的治疗因损害部位不同而涉及多个学科,以临床监测和对症治疗为主,根治性治疗困难。针对致病基因相关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有望提高 NF1 的治疗效果。本文对 NF1 的研究和诊治进展做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