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4y(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gamma,HNF4G)对于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和凋亡等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胆囊癌 GBC-SD、NOZ和 ZJU-0430 细胞中 HNF4G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在 GBC-SD、NOZ 和 ZJU-0430 细胞中构建 HNF4G 基因沉默或过表达的稳转细胞株。随后,分别采用 CCK-8 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HNF4G 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对胆囊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CM 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再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改变 HNF4G 基因表达水平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Cyclin A2 和 Cyclin B1、凋亡相关蛋白 Bax 和 Bcl-2、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 和 Slug,以及 ErbB2/PI3K/AKT 信号通路中 ErbB2 和磷酸化 AKT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NOZ 细胞中 HNF4G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 GBC-SD 及 ZJU-0430 细胞(P均<0.001)。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证明,沉默 HNF4G 及过表达的细胞株构建成功。过表达 HNF4G 后能够增强 GBC-SD、NOZ 和 ZJU-0430 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P 均<0.001)。促进细胞由 S 期向 G2/M 期转变,抑制细胞的亡能力;蛋白质印迹法证明,过表达 HNF4G 后能够上调 Cyclin A2、Cyclin B1、Bcl-2、N-cadherin、VimentinSnail 、Slug、ErbB2 和磷酸化 AKT 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 Bax 和 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水平(P 均<0.001)。反之,沉默 HNF4G 表达后,可导致胆囊癌 GBC-SD 细胞发生相反的生物学行为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
结论:HNF4G 通过参与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和 ErbB2/PI3K/AKT 信号通路等影响胆囊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HNF4G 对胆囊癌细胞的影响,表明其可作为胆囊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的基因靶点。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 38 成员 2(solute carrier family 38 member 2,SLC38A2)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肿瘤杀伤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谷氨酰胺缺失NK细胞和节食小鼠脾脏中谷氨酰胺相关氨基酸转运蛋白(SLC38A2、SLC1A5、SLC7A5、SLC7A1 和 SLC1A4)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携带有 SLC38A2 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转人 NK-92MI 细胞使 SLC38A2 过表达。在 SLC38A2 过表达或谷氨酰胺浓度提高后,利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 NK-92MI 细胞对胰腺癌细胞 PANC-1 和肝癌细胞 HUH-7 的杀伤活性,并通过 FCM 法(FITC-Annexin V/7AAD 染色)检测 NK-92MI 细胞对 PANC-1 和 HUH-7 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 FCM 法进一步检测 NK-92MI 细胞中杀伤效应分子干扰素-y(interferon-y,IFN-y)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表达水平以及脱颗粒标志分子 CD107a 的表达水平。
结果:在缺失谷氨酰胺的培养条件下以及节食小鼠模型中获得的NK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 SLC38A2 mRNA 的表达显著增高(P<0.001 和 P<0.01)。成功构建 SLC38A2 过表达的 NK-92MI 细胞;SLC38A2 过表达或谷氨酰胺处理均可以明显提升 NK-92MI 细胞对胰腺癌 PANC-1 和肝癌 HUH-7 细胞的杀伤能力(P均<0.05),同时对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均<0.01)。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 SLC38A2 的 NK-92MI 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 IFN-y 和 TNF-α 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均<0.001),细胞膜表面 CD107a 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01)。
结论:氨基酸转运蛋白 SLC38A2 能显著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 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在小鼠乳腺癌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雌性 C57BL/6J小鼠和鼠源性乳腺癌 EO771 细胞建立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分别采用腹腔注射 DRD2 特异性拮抗剂甲硫哒嗪处理移植瘤小鼠(对照组为腹腔注射 PBS),以及瘤内注射特异性针对 DRD2 基因的 siRNA(siDRD2)处理移植瘤小鼠 [对照组为瘤内注射与 DRD2 基因无相关性的阴性对照 siRNA(siN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Ki-67 阳性细胞和 CD4T 细胞所占百分比,以及 FCM 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CD45+CD4+T细胞、Th1 细胞(CD45+CD4+IFNy+)和 Th17 细胞(CD45+CD4+IL-17+)所占百分比。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甲硫哒嗪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缩小(P<0.05),肿瘤质量降低(P<0.001),肿瘤组织中 Ki-67 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P<0.001),CD45+免疫细胞所占百分比和 CD4+T细胞所占百分比(P<0.05 和 P<0.001)增加,且 Th1 细胞(CD45+CD4+IFNy+)所占百分比增加(P<0.001),Th17 细胞(CD45+CD4+IL-17+)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siNC)相比,siDRD2 组小鼠肿瘤体积减小(P<0.05),肿瘤质量降低(P<0.001),肿瘤组织中 Ki-67 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P<0.001),肿瘤浸润 CD4+T细胞和 Th1细胞所占百分比增加(P均<0.001),而 Th17 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下调 DRD2 表达可促进 Th1 细胞分化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 T cell lymphoma,EATL)是一种罕见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亚型,既往称为 EATL I 型,与乳糜泻密切相关。EATL 的高危因素包括乳糜泻病史、人类白细胞抗原 DQ2(human leukocyteantigen-DQ2,HLA-DQ2)基因遗传易感性、异常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a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累积以及溃疡性空肠炎等,发病机制与HLA-DQ2 等位基因变异、Janus 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kappa-B,NF-KB)突变事件以及微 RNA(microRNA)功能改变有关。EATL主要发生在小肠,其次为胃和结肠,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道梗阻、出血及穿孔等;EATL的侵袭性极强,预后差,早期极易误诊。该病目前的主导治疗方法是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可缓解消化道梗阻、出血或穿孔,一线化疗缓解后再行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靶向 CD30 的单克隆抗体维布妥昔单抗、抗 CD52 抗体阿伦珠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他治疗难治性乳糜泻(refractory celiac disease,RCD)II 型和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s,PTCL)亚型的药物可能对 EATL 有效。本文将就 EATL 的流行病学、基因谱和分子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ICD 是一种细胞死亡,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ms,DAMPs)的释放有关。释放的 DAMPs 可以被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细胞有效吸收刺激体内产生适应性免疫反应。然而,CRC 被认为是免疫原性相对较低的“冷肿瘤”,导致免疫治疗的反应率较低,诱导 ICD 可能会增强 CRC 的免疫原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长期控制。本文旨在探讨 ICD 的发展对 CRC 治疗的影响,并探讨 ICD 诱导剂在 CRC 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糖酵解是原发性肝癌代谢重编程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其机制主要受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包括已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所调节,并可通过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GLUT)、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PI3K/AKTTORC 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等多种环节机制进行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糖酵解关键酶及调节因子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免疫逃逸及耐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对于糖酵解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抑制糖酵解的临床治疗已成为新型治疗 HCC 策略的方法。本文旨在从糖酵解重要关键酶及调节因子参与原发性肝癌发生与发展的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