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4年, 第4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廖颖娜, 钱立恒, 李书鑫, 聂惠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FGD6(FYVE,RhoGEF and PH domain containing 6)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LUAD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检索生物信息学网站和数据库,分析FGD6基因在LUAD、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进一步分析FGD6表达与LUAD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及与LUA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脂质体法将2条针对FGD6基因不同靶点的siRNA(siFGD6-1和siFGD6-2)分别转入人LUAD细胞系A549和NCI-H23中,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FGD6表达的干扰效果。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FCM法检测干扰FGD6表达对A549和NCI-H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FGD6表达对A549和NCI-H2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随后,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LUAD患者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ESA),推测FGD6可能调控LUAD细胞中的Hippo信号通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FGD6表达后对LUAD细胞中Hippo信号通路下游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半胱氨酸富集蛋白(cysteine-rich 61,CYR61)基因以及Hippo信号通路中磷酸化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GD6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在LUAD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01)。FGD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少于低表达者(P<0.05),且与LUAD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呈正相关。敲低FGD6表达后,A549和NCI-H23细胞中FGD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其细胞增殖、抗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均<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敲低FGD6表达可导致Hippo信号通路下游靶向因子CTGF和CYR6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均<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则显示,可使Hippo信号通路中磷酸化Yes相关蛋白(yes- associated protein,YAP)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

    结论:FGD6在LUAD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干扰FGD6表达会抑制LUAD细胞的增殖、抗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并激活Hippo信号通路;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

  • 王梦玲, 吴 丹, 谭盛强, 谭 雄, 郭昌淇, 李鸿文, 谭 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毛花苷C对肝癌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梯度浓度的毛花苷C处理Huh-7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IC50值,并进一步通过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毛花苷C梯度浓度干预在Huh-7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中的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uh-7细胞中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Ⅱ、LC3-Ⅰ、p62、Beclin1、液泡分选蛋白15(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15,VPS15)、VPS34和自噬相关蛋白3(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3,ATG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LC3-Ⅱ/LC3-Ⅰ比值的变化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毛花苷C对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的影响,并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确认毛花苷C对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毛花苷C对Beclin1与VPS34以及VPS15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24 h时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IC50值为(0.49±0.07)μg/mL。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结果提示,毛花苷C对Huh-7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均<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毛花苷C浓度的提高,LC3-Ⅱ/LC3-Ⅰ比值也随之明显提高(P<0.01),同时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被上调(P<0.05),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明显下调(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显示,毛花苷C能够明显诱导Huh-7细胞自吞噬小体形成(P<0.01)。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结果确认了毛花苷C的这一效应(P均<0.01)。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证实,毛花苷C能够促进Beclin1与VPS34、VPS15相互结合(P均<0.01)。

    结论毛花苷C明显抑制肝癌细胞Huh-7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自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毛花苷C上调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促进Beclin1与VPS34、VPS15相互结合密切相关。

  • 张征峥, 王晓峰, 吕 品, 钱 乾, 张 玲, 崔 玲, 宋淑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顺铂(cisplatin,DDP)耐药型人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细胞株A549/DDP释放的富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3,IGFBP3)的外泌体对诱导巨噬细胞分化及其对DDP耐药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亲本A549及A549/DDP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DP处理48 h后计算IC50值。收集A549或A549/DDP细胞培养上清液,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分别命名为A-exo或A/D-exo。用终浓度为15 μg/mL的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M0型巨噬细胞,与A549细胞按1∶1比例混合后接种于裸鼠腋下;在肿瘤细胞接种当天,在肿瘤细胞接种部位分别注射PBS、A-exo和A/D-exo,同时每4 d 1次腹腔注射DDP进行治疗;于小鼠荷瘤的第35天,经流式细胞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人源CD11bCD206或CD11bCD86巨噬细胞的募集情况。用抗体芯片筛选A-exo或A/D-exo中携带的蛋白,并用ELISA法检测A-exo和A/D-exo中IGFBP3蛋白的含量进行验证。用不同浓度的rhIGFBP3处理A549或A549/DDP细胞,分别采用MTS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rhIGFBP3对细胞增殖或迁移能力的影响。用rhIGFBP3处理M0巨噬细胞4 d,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hIGFBP3对M0巨噬细胞产生TGF-β及TNF-α含量的影响;另外,用rhIGFBP3或rhIGFBP3预处理的M0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A549细胞,并再次检测DDP对A549细胞的IC50值。

    结果:DDP对A549/DDP细胞的IC50值较A549细胞显著提高(P<0.01);与PBS及A-exo组比较,A/D-exo可明显促进A54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P<0.05),并促进CD11bCD206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组织中(P<0.05)。成功收集获得外泌体A-exo和A/D-exo;与A-exo比较,A/D-exo中携带高水平的IGFBP3;分析显示,LUAD患者中IGFBP3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IGFBP3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较IGFBP3低表达者有所降低。高浓度rhIGFBP3(100 ng/mL)对A549或A549/DDP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均<0.05),但对A549或A549/DDP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的rhIGFBP3(100 ng/mL)能诱导M0型巨噬细胞产生TGF-β1(P<0.05),但不能诱导TNF-α的产生。经IGFBP3预处理的M0型巨噬细胞的培养液上清(而非rhIGFBP3)处理后,DDP对A549细胞的IC50值显著提高(P<0.05)。

    结论:A549/DDP细胞通过分泌富含IGFBP3的外泌体介导M2型巨噬细胞分化并促进A549细胞的继发耐药。

  • 何振涛, 吴 昊, 代德福, 邵学谦, 袁玉峰, 杨正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沉默分泌型磷蛋白1(secretory phosphoprotein 1,SPP1)表达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基因表达谱互动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获取CRC中SPP1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远端正常结直肠组织、癌旁组织、CRC组织、正常结直肠细胞及CRC细胞中SPP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携带有特异性针对SPP1基因的shRNA转入CRC细胞HT-29和HCT-116,敲低SPP1基因的表达水平。随后,分别采用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R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再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T-29和HCT-116细胞中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最后,通过小鼠成瘤实验检测敲低SPP1表达对HT-29细胞移植瘤生长和肺转移的影响。

    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SPP1 mRNA在CR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均<0.05),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CRC组织及细胞中SPP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敲低SPP1表达后,CRC细胞的活力、集落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细胞中磷酸化AKT(phospho-AKT,p-AKT)、p-GSK3β、Snail及波形蛋白(Vementi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敲低SPP1表达后能抑制小鼠中HT-2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肺转移的发生。

    结论:敲低SPP1表达能抑制CRC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弱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 于若冰, 王思颖, 牛孔艳, 金浩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仑伐替尼(lenvatinib)潜在的协同药物以增强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CCK-8法和长期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仑伐替尼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FDA批准的化合物库在Huh7细胞中筛选与仑伐替尼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的药物。随后再采用CCK-8法和长期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仑伐替尼联合吡啶硫酮锌对Huh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吡啶硫酮锌与仑伐替尼联合作用后Huh7细胞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究联合用药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

    结果:仑伐替尼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0.190 μmol/L。化合物库筛选获得吡啶硫酮锌可以协同仑伐替尼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仑伐替尼联合吡啶硫酮锌对Huh7细胞的IC50值=0.062 μmol/L,较仑伐替尼单药明显提高(P<0.05),细胞长期增殖实验验证了这一结果。与仑伐替尼单药组相比,GO分析显示联合用药进一步上调了肝癌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凋亡与细胞对铜离子反应相关信号通路,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表明氧化磷酸化途径显著富集。

    结论:吡啶硫酮锌可协同仑伐替尼发挥抑制肝癌Huh7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进而触发氧化应激反应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也可能通过破坏铜稳态导致肝癌细胞发生铜死亡。

  • 曲 静, 吴晓婷, 兰 婷, 郑大利, 卢友光, 甘瑞环, 丁林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0,MMP10)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生存数据,并从临床蛋白质组学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数据库下载HNSC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数据,并从中筛选出属于OSCC类型的数据。使用上述公共数据库的数据分析HNSCC/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MP10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并分析MMP10表达水平对HNSC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以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对HNSCC患者中MMP10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2对OSCC组织样本和癌旁组织样本(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MMP10的表达水平。使用siRNA(siMMP10-1291和siMMP10-1336)沉默MMP10的表达后,采用CCK-8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MP10对O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MMP10对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shRNA(shMMP10-1291和shMMP10-1336)构建裸鼠舌癌正位模型,在体内验证敲低MMP10表达水平对OSCC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根据TCGA数据库中OSC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筛选出与MMP10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软件GSEA进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MMP10与显著富集通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相比于癌旁组织,MMP10在HNSCC和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0 1),并且MMP10高表达HNSCC患者具有更低的生存率(HR=1.32,P=0.04)。HPV-组HNSCC患者具有更高的MMP10基因表达水平(P<0.000 1),但其生存率却明显低于HPV组HNSCC患者(HR=0.48,P=0.004)。下调MMP10的表达后可以抑制O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以及体内淋巴结转移。在OSCC患者中,与MMP10相关的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Wnt信号通路(NES=1.505,P=0.029),并且Wnt信号通路中的多个基因包括WNT3、WNT3AWNT5AWNT5B都与MMP10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MMP10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以促进OSC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体内淋巴结转移。

  • 综述
  • 曹 艺, 李莹莹, 李托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及病死率最高的一种病理类型,约占肺癌发病率的80%~85%。大量研究发现,NSCLC存在年龄、性别、民族、烟暴露、环境暴露、癌症家族史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众多危险因素。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EGFRALKMETK-RASROS1和TP53等影响NSCLC发病的众多基因也逐渐被发现,同时这些研究也揭示了NSCLC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与各基因表达之间存在的差异,但目前尚没有针对性的文章对这种差异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因此本文将就NSCLC发病危险因素与常见基因差异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张辰阳, 徐美玲, 陈荣铮, 邢鹏飞, 孔月虹, 赵向荣, 张军军, 张力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已改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模式。然而,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因疾病进展而中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棘手问题。中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是否可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再挑战治疗被提出且仍存在争议,对此本文总结了晚期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再挑战的类型及治疗策略,并发现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临床决策而中断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在重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由此推测,耐药后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再挑战治疗NSCLC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挽救治疗手段。

  • 陆 珊, 黎神奋, 陈柳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1(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1,TIM-1)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表面糖蛋白,表达于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细胞表面,并调节不同的免疫反应。目前的研究表明,TIM-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TIM-1通过调控免疫细胞,诱导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TIM-1可能是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一个潜在共刺激分子,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将就TIM-1结构和配体、免疫分子机制和其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韩鸿禧, 苏元萍, 王 波, 李金文, 袁国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广泛发生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分子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治疗和预后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整合素α7(integrin α7,ITGA7)是一种潜在的神经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其高表达与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有关ITGA7在GBM发病机制中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本文将就ITGA7在促进GBM进展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GBM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微环境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揭示GBM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和治疗靶点的发掘提供参考依据。

  • 曹 静, 唐 喆, 童 鑫, 帅维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通常表现出基因组不稳定性,约有50%的卵巢癌存在一种或多种DNA修复途径缺陷,且大多数在同源重组途径中。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可抑制DNA修复途径并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尤其在同源重组缺陷的细胞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ARP抑制剂在治疗同源重组缺陷型卵巢癌方面已取得显著的疗效,因此本文总结了PAR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几种PARP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对PARP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笔者认为克服PARP抑制剂耐药,寻找提高其敏感性的可行性策略将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高文俊, 张正华, 韩 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目前,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作为中国首个双免疫疗法已被批准用于MPM的一线免疫治疗,尤其针对那些不可手术切除且初治的非上皮样型MPM患者。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是不可切除MPM患者的一线治疗标准方案,但是MPM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地限制了该方案的治疗疗效。因此,深入研究MPM患者的化疗耐药机制,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MPM化疗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逆转MPM的化疗耐药性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未来开发MPM的新型联合治疗方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