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4年, 第44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是早期肺癌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即使采用手术切除主要病灶,仍有21%的患者在术后2年出现第二原发肺癌,并且由于肺功能受损而难以再次手术。因此,如何实现微无创局部治愈早期肺癌,提升肺癌二级预防的效果,是肺癌防治领域的重大挑战和研究前沿。2022年,《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专家共识》首次提出中医药修复线粒体联合消融(ablation and mitochondrial therap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MTC)的创新诊疗方案,为肺GGN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022年以来,中医药防治肺癌取得重大突破,AMTC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技术日臻成熟,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The Lung Cancer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和上海市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Shanghai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Integrative Medicine Branch)决定对本共识进行修订。本共识首次发布AMTC创新诊疗规范,系统阐述中西医协同修复受损线粒体逆转肿瘤代谢重编程和炎癌转变的新理论,“西医精准消融+中医药系统修复线粒体”的AMTC临床新技术以及“不开刀”治疗早期肺癌同时预防合并结节癌变的新策略,能有效实现肺癌的二级预防,显著降低肺癌发病率。共识的发布将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的高质量发展,提升肺癌的防治水平,面向人民健康重大需求,切实响应健康中国战略。

  • 原创研究
  • 钱源滢, 颜伟康, 刘颖斌, 何勇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人工设计的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的 结 合 蛋 白 EGn 和 靶 向 成 纤 维 因 子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 Ⅲc 的结合蛋白 FG2 对胰腺癌细胞的作用。

    方法:利用已有研究结果获取了 EGn 和 FG2 的序列,并在大肠杆菌 BL21(DE3)菌株中 扩 增 和 表 达 蛋 白 , 用 Ni-NTA 亲 和 层 析 和 尺 寸 排 阻 层 析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纯化蛋白,应用 SDS-PAGE 和考马斯亮蓝染色评价纯化结果;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比较胰腺癌细胞系 PANC-1、MIA PaCa-2 和 BxPC-3 细胞中 EGFR 和 FGFR2 Ⅲc 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EGn 和 FG2 在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的结合情况;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 EGn 和 FG2 在 PANC-1 和 BxPC-3 细胞中对靶受体或下游细胞外信号调控的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应用 CCK-8 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EGn 和 FG2 对 PANC-1 和 MIA PaCa-2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 Transwell 实验检测 EGn 和 FG2 对 PANC-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成功纯化了 EGn 和 FG2 蛋白并发现纯化的 EGn 和 FG2 蛋白能够特异性结合具有相应受体表达的胰腺癌细胞系,结合数量与受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 PANC-1 细胞中,EGn 和 FG2 能够竞争性抑制天然配体引起的靶受体下游信号转导,还能有效抑制该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而在 MIA PaCa-2 和 BxPC-3 细胞系中,EGn 和 FG2 对靶受体下游信号转导或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有限。

    结论:EGn 和 FG2 对 EGFR 高表达且 FGFR2 Ⅲc 亚型异位高表达的 PANC-1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在胰腺癌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为从头设计的结合蛋白在胰腺癌靶向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王子旸, 索 晨, 林春青, 徐望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UKB)数据,探讨生命早期暴露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生风险的关联。

    方法:从UKB队列数据平台提取462 253名队列成员在2006年—2010年期间基线调查时收集的母亲怀孕时是否吸烟、是否为多胞胎、出生体重、母乳喂养情况、10岁时相对于同龄人的身高和体型、男性长胡须年龄及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共8项生命早期暴露信息,并获得基线调查至2021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新发CRC以及全因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生命早期暴露与CRC关联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调整基线调查时年龄、性别、种族、CRC家族史、体质指数、家庭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等可能的混杂因素。

    结果: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高出生体重(>4 kg)、接受母乳喂养、10岁时较同龄人更矮及男性长胡须年龄晚于同龄人与CRC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HR(95% CI)分别为1.14(1.03~1.25)、1.33(1.24~1.43)、0.92(0.85~0.98)和0.80(0.76~0.95),且部分生命早期暴露与成年期生活方式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生命早期尤其是青春期暴露可能影响个体成年期CRC发病风险,研究结果为探讨CRC病因及发病机制、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 段 诣, 朱 晏, 段友容, 孙 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一种BGJ398耐药的原位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小鼠模型,以模拟临床患者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重排/融合突变及FGFR2激酶结构域突变,为相关研究提供工具。

    方法:通过流体动力学尾静脉注射技术向小鼠注射pT3-myr-AKT-HA、pT3-EF1a-NICD1、pCMV(CAT)T7-SB100和pSB[Exp]-myr-FGFR2-FLAG等质粒,将易于磷酸化的FGFR2的基因引入小鼠肝脏,构建BGJ398敏感性原位ICC小鼠模型,随后对部分小鼠进行BGJ398连续给药4周以诱导小鼠的耐药性,从而建立BGJ398耐药性原位ICC小鼠模型;应用超声成像监测胆道梗阻病灶以分析小鼠模型对BGJ398的耐药程度;观察模型小鼠的肝脏组织并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以分析BGJ398耐药原位ICC模型的组织学特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BGJ398耐药小鼠ICC原位肿瘤细胞的来源;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应用CCK-8法测定肿瘤细胞对BGJ398的敏感度和BGJ398对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用BGJ398对构建的小鼠模型进行治疗并绘制生存曲线以在体内验证原位ICC模型的耐药性;提取耐药性原位ICC组织的DNA,进行基因组重测以序验证FGFR2激酶结构域序列的突变。

    结果:BGJ398耐药的原位ICC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率达93.33%,肝脏表现出显著的肿瘤负荷,肝组织内可见ICC组织呈腺管状排列;肝组织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出大量脂滴空泡;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所有肿瘤细胞中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的表达均呈阳性,而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albumin,ALB)的表达均呈阴性;提取并培养ICC原代肿瘤细胞,CCK-8实验结果显示BGJ398在敏感细胞中的IC50值为95.22 nmol,而在耐药细胞的IC50值增至348.4 nmol;对敏感或耐药模型小鼠进行BGJ398腹腔注射治疗后发现,耐药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敏感组(P=0.001 7);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揭示了FGFR2基因中的显著突变,明确验证了所构建BGJ398耐药原位ICC小鼠模型与临床ICC患者的基因突变一致性。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BGJ398耐药的原位ICC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索FGFR抑制剂耐药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 徐大鹏, 姚鸿飞, 林超逸, 徐 煜, 马 丁, 杨敏威, 杨建宇, 花 荣, 孙勇伟, 张军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分析胰腺导管腺癌中神经侵袭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对数据集GSE102238中的5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标本重新进行神经侵袭严重程度的评估并进行分组。利用CIBERSORT算法,对神经侵袭高低2组的数据进行免疫评分和免疫细胞浸润亚型分析,寻找与神经侵袭相关的免疫细胞亚群。通过组织微阵列,对生信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从50例胰腺导管腺癌标本中选出符合要求的25例进行神经侵袭再评估,依据神经侵袭严重程度分为高低2组。与低神经侵袭组相比,高神经侵袭组胰腺导管腺癌标本中CD8+ T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而静息记忆CD4+ T细胞和M0型巨噬细胞明显增多(P<0.05)。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也证实,高神经侵袭的胰腺导管腺癌标本中,CD8+ T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1)。同时,CD4+ T细胞只有轻微增多(P<0.05),而巨噬细胞浸润有明显增多(P<0.001)。

    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的神经侵袭可以抑制CD8+ T细胞浸润,同时促进巨噬细胞浸润。

  • 综述
  • 张王玲, 赵莲君, 任 宇, 邹征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膜黑色素瘤起源于眼球壁中层的葡萄膜,有显著的肝转移倾向,一旦发生转移,预后较差。目前,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案有包括肝部分切除、消融、肝脏隔离灌注和经皮肝灌注、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免疫栓塞和放射性栓塞术在内的肝脏定向治疗方法以及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全身治疗方法。本文对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并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俞 阳, 俞 荣, 邓小博, 张佳怡, 韩晓雯, 谷保红, 李海元, 陈 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传统上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局部根治和姑息治疗。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PDT具有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使PDT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PDT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同时激活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对PDT与肿瘤免疫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系统阐明PDT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 张诗汇, 石素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部位分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即嗜铬细胞瘤),2者合称为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PPGL)。随着对PPGL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PPGL可分为假缺氧驱动型、激酶信号通路改变型和Wnt通路改变型3个亚型,对于不同亚型PPGL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PPGL不同分子分型及其个体化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佘春华, 王晓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瘤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原发性颅内肿瘤,根据2021年WHO分级为I、II和III级。随着级别增加,肿瘤复发率越高,预后越差。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残留或复发肿瘤采用放疗。尽管如此,部分脑膜瘤患者常常经历多次手术或放疗后再次复发,失去手术及放疗机会,内科治疗有限,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不错的疗效,随着对脑膜瘤分子基因特征及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脑膜瘤同样具有丰富的免疫微环境,因此免疫治疗可能也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脑膜瘤的治疗。本文主要综述脑膜瘤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治疗进展,总结近几年脑膜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蛋白表达及其应用情况,旨在找出有效免疫靶点用以临床转化,为脑膜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