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识别肺癌免疫治疗患者疲乏相关症状群(疲乏-食欲下降-疼痛)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2022年3月—2023年3月便利选取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114例首次接受免疫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RO-CTCAE肺癌免疫治疗子集进行为期6个月的纵向随访,同时在首次用药前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疾病生理、心理、社会和健康生活方式资料。采用增长混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患者疲乏相关症状群的轨迹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识别出肺癌免疫治疗患者的2条疲乏变化轨迹,命名为“轻中度疲乏持续组”“轻度疲乏产生-缓解组”。识别出食欲下降的3条变化轨迹,命名为“食欲下降加重组”“轻度食欲下降维持组”“食欲下降加重-缓解组”。识别出疼痛的3条变化轨迹,命名为“轻度疼痛缓解组”“轻度疼痛维持组”“轻中度疼痛加重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6,P=0.015)和靶向治疗(OR=10.743,P=0.009)是疲乏的影响因素。病程(OR=0.112,P=0.015)、培美曲塞(OR=3.210,P=0.027)和靶向治疗(OR=7.077,P=0.032)是疼痛的影响因素。尚未发现食欲下降的影响因素。
结论:肺癌免疫治疗患者疲乏相关症状群的症状变化轨迹存在差异性。少数患者的食欲下降和疼痛呈现持续加重的趋势。未来研究可继续根据症状特征类别分析干预节点,并通过影响因素帮助医护人员识别重点人群,为肺癌免疫治疗患者提供个性化和全程化的症状管理。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在年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类更年期综合征与社区融入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2022年9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日间化疗的538例年轻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围绝经期评定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和社区融入问卷(community integration questionnaire,CIQ)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年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和社区融入评分分别为6.88±3.14分、134.12±21.53分和16.27±6.24分。年轻患者类更年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心理社会适应水平与社区融入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社区融入与类更年期综合征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负相关(P<0.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在年轻乳腺癌患者类更年期综合征与社区融入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799,中介效应占比为63.21%。
结论:提示应提高年轻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可缓解类更年期综合征,进而提高年轻患者的社区融入度。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住院患者与配偶的二元应对模式及其与夫妻双方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医护人员制订干预方案以帮助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及其配偶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1—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3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及其配偶,采用二元应对量表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不同类别的夫妻二元应对模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不同夫妻二元应对模式下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或阳性率的组间差异。
结果:共调查110对夫妻,回收完整有效问卷103对,有效回收率为93.64%。患者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分别为130.74±30.64分和130.35±27.29分)。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可被划分为3个潜在类别:夫妻一般应对组、夫妻高应对组和夫妻低应对组。这3个亚组患者焦虑症状评分、患者抑郁症状评分以及患者焦虑和抑郁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5,P=0.013 5,P=0.017 5,P=0.001 2),夫妻低应对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评分和阳性率均高于夫妻一般应对组和夫妻高应对组。
结论:夫妻低应对组患者及其配偶是需要早期筛查和重点关注的焦虑抑郁高风险人群,应制订和实施以夫妻为整体的干预措施。
目的:观察同伴教育模式对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非同期类实验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的89例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8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同伴教育,护理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后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5.32±11.02 vs 72.54±9.61,P<0.001),观察组情绪功能领域生活质量标准化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IQR:50.00~83.33)vs 58.33(IQR:33.33~75.00),P=0.020],而恶心呕吐症状领域的生活质量标准化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IQR:0.00~33.00)vs 16.67(IQR:0.00~50.00),P=0.024]。
结论:同伴教育模式可明显改善淋巴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性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
目的:描述胃癌患者居家饮食摄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评分等研究工具,收集胃癌患者居家经口营养摄入情况、营养知信行和体力状态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口能量摄入达标的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160例胃癌患者,其中21.9%的患者能量摄入不达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Waldχ2=18.42,P<0.001)和体力状态评分(Waldχ2=11.16,P=0.011)是能量摄入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大部分胃癌患者的饮食能量摄入达到目标推荐量,其中患者的营养知识和活动情况影响能量摄入,提示医护人员可从营养知识和活动2个方面对能量摄入不达标的患者进行干预。
目的:构建科学客观的临床研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为建立系统化、专科化培训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以冰山模型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拟定临床研究护士岗位胜任力框架及相应指标,采用专家会议法确定指标框架,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计算权重,形成临床研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结果:本研究专家会议共纳入9名专家,明确指标框架涵盖知识技能和自我概念2个层面。知识技能层以临床研究护士5大角色职能为基础,并将具体职能划分为4个等级;自我概念层划分为3个维度。专家咨询共纳入17名专家。2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88.2%,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68和0.963,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44和0.403(P<0.001),最终制定临床研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87项。
结论:基于冰山模型构建的临床研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科学可靠,贴近临床,具有专科特色,可用于评价临床研究护士能力水平,为开展相关培训、完善岗位管理提供依据。
目的:对围术期低体温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研究及前沿发展。
方法:系统检索2004—2023年收录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有关围术期低体温的核心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3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纳入中文文献224篇以及英文文献883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包括结直肠手术、老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和主动加温等;发展趋势包括肿瘤护理、预测模型和人工智能等。
结论:近年来有关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呈增长趋势,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但对外协作与学术影响力较弱。未来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科学有效的循证护理,对围术期低体温重点人群进行预警干预,拓宽围术期低体温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从而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
目的:通过Meta质性整合方法,了解医护人员在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病情告知过程中的真实情感体验。
方法:检索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数据、SinoMed、维普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和PsycINFO,检索自建库至2024年5月31日有关医护人员对癌症患者进行病情告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文献。采用2016年JBI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汇集性整合法对结果进行整合。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提炼出36个结果,归纳13个新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分别为病情告知促进因素、病情告知内部阻碍因素和病情告知外部阻碍因素。
结论:医护人员在病情告知过程中存在双重体验,并且负性体验远多于正性体验。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完善病情告知支持系统,促进早期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病情告知的实现。
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结肠镜筛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为提高结肠镜筛查率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4年7月1日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结肠镜筛查行为影响因素的所有文献及其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8.0软件对结肠镜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样本总量为30 9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结肠镜筛查率为35.30%(95% CI:24.30%~46.20%),一级亲属文化程度[OR:1.586(95% CI:1.239~2.032)]、结直肠癌预防和筛查知识[OR:2.319(95% CI:1.626~3.307)]、感知易感性[OR:1.301(95% CI:1.145~1.478)]、感知障碍[OR:2.162(95% CI:1.081~4.328)]、和行动线索[OR:4.170(95% CI:2.686~6.469)]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结肠镜筛查行为的重要因素。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结肠镜筛查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其结肠镜筛查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后可参考本研究结果,识别高危人群,采取多元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结肠镜筛查率,进一步提高中国结直肠癌的早期检出率。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种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及其化学连接子组成的新型靶向药物。其中,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2,Trop-2)的ADC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自2021年4月首个靶向Trop-2的ADC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SG)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目前已经开展了Dato-DXd、SKB264、ESG-401和SHR-A1921等多个靶向Trop-2的ADC临床试验。此类药物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报道了相关的不良反应。ADC的抗体部分和细胞毒性药物部分均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使用或临床试验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估以及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和美国FDA网站,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靶向Trop-2的ADC新药在晚期实体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对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靶向Trop-2的ADC以及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胃肠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围术期低体温是胃肠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围术期低体温可引起胃肠肿瘤患者失血量增加、麻醉苏醒延迟、术后伤口感染、胃瘫和肠麻痹等不良后果。因此,有效的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种干预措施被用于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包括风险评估、体温测量、预保温、被动保温、增加环境温度、主动保温、复合保温及药物干预保温等措施。本综述旨在阐述胃肠肿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管理进展,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温防护的重视程度,优化围术期护理流程,降低低体温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胃肠肿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的发展。
衰弱作为一种与年龄紧密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个器官系统生理储备的显著降低,以及对应激源的耐受性和抗应激能力下降。衰弱人群常表现出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能力减弱、认知和社交功能受损等情况。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衰弱状态尤为常见。衰弱可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认知功能损害、失能、跌倒、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的手术预后。本文旨在对衰弱对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衰弱的概念、发病机制、评估工具和衰弱对手术预后的影响以及衰弱的护理干预措施,为制定标准化衰弱干预方案提供临床指导,以期改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预后。
经上臂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并发挥了重要的静脉保护作用,但部分患者出现上肢运动功能并发症,妨碍诊疗的正常进行,其生活质量也有所降低。鉴于现代医学发展对护士在症状机制层面的认知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肿瘤患者经上臂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现状、机制和应对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以及研究和制定精准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基因组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中所有基因的学科。本文旨在阐述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肿瘤护理领域的应用目的与方向。同时,本文将详细分析基因组学在肿瘤护理领域的优势和潜在限制。在全面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展望未来,以期提升肿瘤护理人员对基因组学的理解,并为未来的肿瘤护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基因组学在肿瘤护理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