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4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刘赛靓, 姚 翔, 刘均驰, 龚乐天, 高钢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降解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PROTAC)小分子药物630120(PROTAC-630120)对烟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icotinat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PRT)低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NAMPT及其转录因子Tubby的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平台在线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NAMPT mRNA的表达水平。基于先前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结果,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ROTAC-630120药物对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HT29、RKO、SW620与HCT116)中NAMPT蛋白的降解效果;同时,采用shNAPRT质粒敲低或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NAPRT基因表达的方式构建NAPRT低表达结直肠癌细胞系,并通过Cell Titer-Glo(CTG)发光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ROTAC-630120药物对NAPRT低表达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最后,本研究还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PROTAC-630120药物对结直肠癌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AMPT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发生显著上调。PROTAC-630120药物可以有效降解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NAMPT蛋白,同时其还可以显著抑制NAPRT低表达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其中,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相对于PROTAC-630120药物的IC50值(细胞半数抑制率)分别为:RKOshNAPRT~49.03 nmol/L,HCT116shNAPRT~42.28 nmol/L,SW620shNAPRT~55.59 nmol/L,HT29shNAPRT~29.66 nmol/L,SW480shNAPRT~76.17 nmol/L,SW480sgNAPRT~27.01/34.23 nmol/L。另外,PROTAC-630120药物还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中的MAPK-ERK信号通路。

    结论:靶向NAMPT的PROTAC小分子药物630120对NAPRT低表达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其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患者辅助治疗的药物选择。

  • 郑 晓, 严 斌, 刘铁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的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究诊断胆道肿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中心实验室样本库中随机抽取经病理确诊的胆道肿瘤(biliary tract carcinoma,BTC)患者和良性胆道疾病(benign biliary disease,BBD)患者的胆汁标本各4例,组内两两混合后,采用iTRAQ标记技术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进行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然后,筛选出BTC组与BBD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从差异表达蛋白中选取表达丰度差异倍数最大的候选蛋白作为胆道肿瘤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并使用50例BTC患者和50例BBD患者的胆汁标本对该候选蛋白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验证以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

    结果:从4组BTC患者和BBD患者的胆汁标本中共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FDR<1%),其中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和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作为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枢纽蛋白,在BBD患者胆汁中的表达丰度明显上调。ELISA结果显示,Hp和CFH蛋白在各胆道肿瘤亚型患者的胆汁中均发生显著上调(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胆汁Hp和CFH蛋白在胆道肿瘤诊断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且其诊断效果要明显优于血清蛋白CA19-9。

    结论:本研究采用iTRAQ标记技术联合2D LC-MS/MS,系统解析了BTC患者与BBD患者胆汁标本中蛋白质组的差异,鉴定出Hp和CFH蛋白作为核心差异表达蛋白,二者诊断胆道肿瘤的效能均显著优于血清蛋白CA19-9,可作为胆道肿瘤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 杨 阳, 贾玉棉, 李佳珍, 王 瑾, 刘芳芳, 郭晓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发生过程中肌上皮对腺上皮的调控作用机制。

    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5月—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157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高核级患者63例,中核级患者51例,低核级患者43例),并对这些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物(Snail和ZEB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探讨肿瘤细胞核级与EMT过程的发生及肌上皮细胞表达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了深入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发生过程中肌上皮细胞对腺上皮细胞的调控作用,本文选取了人乳腺肌上皮表型细胞系Hs578Bst和乳腺腺上皮表型细胞系MCF-7,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模式,构建了乳腺导管原位癌模型。然后,采用Hs578Bst和MCF-7共培养细胞结合外源性TGFβ1和TGFβ1抑制剂,设计实验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4组细胞培养72 h后,分别观察腺上皮细胞MCF-7的形态变化、迁移与增殖能力以及EMT相关基因(Snail和ZEB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肿瘤细胞核的异型性与EMT过程的发生及肌上皮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通过构建乳腺导管原位癌模型发现,肌上皮细胞Hs578Bst通过刺激TGFβ1表达来促进腺上皮细胞MCF-7发生形态改变。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的结果显示,肌上皮细胞Hs578Bst可通过刺激TGFβ1表达来促进腺上皮细胞MCF-7发生迁移和增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发现,肌上皮细胞Hs578Bst可通过刺激TGFβ1表达来上调腺上皮细胞MCF-7中EMT相关基因(Snail和ZEB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

    结论:乳腺肌上皮通过分泌/刺激TGFβ1来促进腺上皮发生EMT过程,进而导致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的发生。

  • 综述
  • 石雯闽, 茹立华, 吕 伟, 冯卫生, 王祥麒, 张志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呼气检测作为一种实时、快捷和无创的监测手段,能够有效地检测各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在肺癌早期筛查的应用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已报道的肺癌特定生物标志物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共识。同时,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生成途径尚未明确,其完整的代谢途径也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综述系统地梳理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检测得到的VOCs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总结,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基于这些VOCs所构建的肺癌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于 敏, 徐 婕, 朱 淼, 王 菲, 刘琼妮, 杨 丽, 周 天, 闫韶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溶瘤病毒是一种独特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它可以特异性地感染和裂解肿瘤细胞,并诱导激活机体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攻击肿瘤。迄今为止已有3种溶瘤病毒获批上市,2005年中国首次批准重组人Ⅴ型腺病毒(H101/Oncorine)联合化疗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Ⅰ型单纯疱疹病毒(T-VEC)用于治疗初次手术后复发性黑素瘤,随后T-VEC也在欧洲获批使用;2021年日本批准了第3代重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Delytact/G47Δ)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虽然中国批准H101上市在溶瘤病毒发展历程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是相较于T-VEC和Delytact来说,H101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并未带来很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其作为单药治疗无法提供完全的肿瘤治疗应答,而且中国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难以从化疗联合H101中获益,因此该治疗方案还有待完善。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溶瘤病毒也在不断改进完善,本综述将总结其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溶瘤病毒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 范龙梅, 唐佳佳, 黄天渝, 廖远键, 左明顺, 张 能, 张江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也是调控DNA双链损伤修复的关键效应基因,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促进细胞周期阻滞以及调控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ATM基因发生突变后,其无法有效诱导下游靶标的磷酸化过程,进而导致DNA修复机制受损,引发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染色体结构异常,最终促使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ence,NGS)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细胞中ATM基因的突变率相对较高。已有相关研究证实ATM基因会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以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等信号通路调控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而突变的ATM基因能够增强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并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携带此类突变的患者总体预后相对较好。这一发现使得ATM基因有望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潜在靶点,并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鉴于此,本文将从ATM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抑癌与促癌功能,ATM基因在膀胱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ATM基因对膀胱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3个方面,对ATM基因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行全面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膀胱癌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为膀胱癌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罗 恺, 谢天裕, 韦庆军, 刘 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脊索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骨肿瘤通常以血行途径转移至肺部较为多见,但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一旦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预后相较于肺转移更差。因此,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根据现有研究,原发恶性骨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一是骨肿瘤细胞突破骨膜侵入周围的淋巴组织;二是通过分泌WISP-3、CCL5和BDNF等相关因子调控VEGF-C的表达,进而诱导恶性骨肿瘤淋巴管的新生。既往关于原发恶性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类型恶性骨肿瘤的临床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和综述,且其转移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同时,不同类型的恶性骨肿瘤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部位上存在差异。鉴于此,本文特针对淋巴结转移在5种常见恶性骨肿瘤中的转移率、转移部位、诊断方法、潜在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旨在加深人们对原发恶性骨肿瘤淋巴结转移现象的认知,并为其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帕提古丽·依司拉木, 闫 锐, 肖泽儒, 安广宇, 葛 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26%和总死亡率的35%,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阐明消化道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建立精准的分子靶向干预策略,已成为当前肿瘤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命题。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like kinase 1,DCLK1)作为一种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的Ⅱ型跨膜蛋白,是公认的肿瘤干细胞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该分子已被证实,不仅可以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自主恶性表型直接促进肿瘤进展,还能够通过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间接驱动肿瘤进展。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组织驻留记忆性T淋巴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TRM)凭借其持久的肿瘤组织驻留特性和卓越的抗肿瘤免疫效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系统综述了DCLK1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调控分子机制,并着重探讨了其与TRM细胞功能活化的潜在关联,以期为基于DCLK1靶向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彭 帅, 陈 勇, 曲兴龙, 张洪强, 王 炳, 屈国伦, 王洪波, 王康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导致诊断延迟。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或临床检查触及包块时,肿瘤体积多已显著增大,且多呈侵袭性生长,常累及毗邻脏器。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要联合多脏器整块切除,其中消化道器官的联合切除与功能性重建已成为重要的手术组成部分。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手术具有切除范围广、操作难度高的特点,难以在广泛清晰的阴性切缘下彻底切除,且易局部复发,这些都显著增加了患者手术治疗的复杂性。目前,关于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尤其是涉及联合消化道切除与功能性重建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为深化临床认知、优化手术策略,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原发性腹膜后肉瘤联合消化道切除与功能性重建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