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官方网站:www.tumorsci.org E-mail Alert

2024年, 第4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 全选
    |
    原创研究
  • 富丹琪, 张兆域, 马晓青, 李守一, 王宏伟, 冯玉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磷脂酶D1(phospholipase D1,PLD1)在促进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GSE(Genomic Spatial Event)公共数据库筛选PDAC肝转移灶及原位肿瘤中的差异表达的基因;选择PLD1作为促进PDAC转移的关键靶点,并在C57小鼠中用KPC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将小鼠原位及肝转移瘤块切片染色,检测其PLD1表达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利用PDAC组织芯片与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PLD1表达对PDAC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分析PDAC组织中PLD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评估PLD1表达对胰腺癌转移的影响;在体外实验中应用PLD1过表达及敲降稳系进行Transwell小室及划痕愈合实验,验证改变PLD1表达水平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PLD1过表达稳系与对照细胞在C57小鼠体内原位成瘤,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原位肿瘤的生长速率及肝转移情况;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及PLD1酶活位点突变细胞系,确定PLD1发挥促进转移是否通过其经典酶活途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转录组测序技术及阻断回复实验,确定PLD1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及小鼠原位成瘤技术证实下游靶点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 like protein 1,FSTL1)对于小鼠胰腺癌肝转移的影响。

    结果:PLD1在胰腺癌患者及原位成瘤C57小鼠模型中的肝转移灶上高表达,且表达量高于原发灶,在检测组织芯片中,高表达PLD1患者预后显著短于低表达的患者;在SW1990及MIA PaCa-2细胞系中过表达或敲降PLD1的表达,均可显著影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过表达PLD1的KPC细胞系原位成瘤,相较于对照组形成更多的肝转移灶且转移灶的生物发光信号显著增强(P<0.01);在SW1990细胞系中分别添加PLD1酶活通路的2种产物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及胆碱(choline)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无显著改变,且通过PLD1酶活位点突变稳系KRM验证,证实PLD1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非通过经典酶活通路;在转录组测序中找到PLD1调控的下游分子FSTL1,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证实其mRNA表达的一致性;通过阻断回复实验证实PLD1与FSTL1的上下游关系;在裸鼠体内注射过表达FSTL1的肿瘤细胞进行脾切除转移模型构建,证实FSTL1过表达确实可以诱导肿瘤细胞转移的增强,促进PDAC的进展。

    结论:PLD1高表达可以诱导FSTL1表达水平上调,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增强PDAC细胞的转移能力,促进胰腺癌的进展。

  • 任加强, 武 帅, 莫建涛, 苏 童, 韩 亮, 王 铮, 仵 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叶绿素铜钠盐(chlorophyllin,CHL)对人胰腺癌细胞响应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GEM耐药胰腺癌细胞的治疗作用。

    方法:用低剂量持续递增法诱导对GEM耐药的胰腺癌细胞MIA PaCa-2/GEM(MIA GR)。采用CCK-8法检测GEM和CHL对亲本MIA PaCa-2细胞(MIA WT)和MIA GR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并计算耐药指数;根据IC50值,用不同倍数IC50的CHL和(或)GEM分别干预MIA WT和MIA GR细胞,并通过CCK-8法检测CHL联合GEM干预下MIA WT和MIA GR细胞的生长抑制曲线;以IC50值为CHL和(或)GEM的处理浓度分别干预MIA WT和MIA GR细胞,随后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毒性/活性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HL和(或)GEM干预对MIA GR细胞中耐药性相关分子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调节亚基M2(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2,RRM2),及敏感性相关分子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MIA GR细胞经验证具有耐药性,在GEM干预48和96 h后相比同源野生型MIA WT细胞的耐药指数分别为549.1和667.9;与MIA WT细胞相比,CHL干预对MIA G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并且CHL联合GEM相较于GEM单药可以发挥在MIA WT细胞(P<0.001)和MIA GR细胞(P<0.01)细胞中更加显著的胰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效应。CHL能明显抑制MIA GR细胞的增殖,但联合GEM后在2株细胞中的抑制效果均更加显著(P<0.000 1);另外,相较于GEM单药,联合CHL干预可以对MIA WT细胞和MIA GR细胞造成更明显的细胞毒性(P<0.000 1),且诱导更高比例的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CHL干预会使MIA GR细胞中P-gp和RR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同时使DCK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结论:CHL可提高胰腺癌细胞对GEM的敏感性,同时可诱导已耐药的胰腺癌细胞对GEM的抵抗性降低。

  • 杨 宝, 马非白, 钱伟琨, 周灿灿, 王 铮, 岳阳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RASAL2在胰腺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临床蛋白质组学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数据库分析RASAL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RASAL2、β-caten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情况。在胰腺癌细胞系中利用慢病毒感染敲低与过表达RASAL2后,对沉默RASAL2表达的胰腺癌细胞进行转录组二代测序,采用血管生成拟态实验检测RASAL2对胰腺癌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研究RASAL2促进胰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作用机制。

    结果:CPTAC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RASA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RASAL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调,β-catenin及Viment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调。转录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RASAL2可能参与了细胞间连接及黏附的生物学行为。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敲低RASAL2表达后,AK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血管生成拟态结构形成受到抑制;在胰腺癌细胞BxPC-3中过表达RASAL2后,AK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升,血管生成拟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促进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结论:RASAL2对胰腺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与AK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综述
  • 申 洋, 王国娟, 朱柰澄, 郭 敏, 廖文静, 余文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结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结肠癌治疗研究的深入,建立相应的临床前体内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在结肠癌治疗方面,中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调整机体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的虚实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结肠癌的中医动物模型大致上可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等5类。结肠癌的西医动物模型常见的有自发型、诱导型、移植型和基因工程型等4类。本研究中总结了中西医当前常用结肠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与特点,基于如何选择动物模型、中西医造模方法比较及造模成功评价三方面,对结肠癌动物模型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以期找寻合适的临床前实验的造模方法,从而为结肠癌动物模型选择提供指导。

  • 刘 剑, 侯 净, 倪 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人体重要的金属元素,铜(Cu)参与了细胞代谢、抗氧化、解毒以及铁吸收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人体中铜主要通过饮食摄取,在消化道中与转运蛋白结合后进入血液,之后再通过载体蛋白运输至全身各个组织;由于受铜离子伴侣蛋白及载体蛋白的严格调控,铜的摄入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铜在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当铜稳态失衡时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凋亡。最新研究发现,铜可诱发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即铜死亡。该死亡方式与铜代谢调节密切相关,当前这类由铜诱导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及可能的机制已获得广泛的研究,其中在乳腺癌相关研究中发现,铜死亡相关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的进展、免疫细胞浸润、药物耐药、联合治疗及疾病预后评估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铜死亡机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有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方案。

  • 唐佳佳, 范龙梅, 黄天渝, 左明顺, 廖远键, 徐 特, 张 能, 张江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 related genes,FRGs)在BCa的生物学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参与调节BCa细胞的增殖、迁徙、转移、耐药性、免疫调节和治疗疗效等。此外,FRGs还是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但是,FRGs在BCa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如何利用FRGs预测BCa的预后并指导BCa的治疗仍在探索阶段。因此,探究FRGs在BCa中的调节和预测作用,对于BCa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系统阐述FRGs在BCa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难治性和耐药性BCa患者的治疗及构建预后风险预测模型等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