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中的表达,评价IGF-1R小分子抑制剂OSI-906对DSRC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收集并分析2012—2024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8例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1R蛋白在DSRCT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且分析其分布特征;采用Alamar-Blue法和CCK8实验检测OSI-906对3种DSRCT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并且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IGF-1R激酶受体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8例DSRCT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中IGF-1R蛋白的表达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中等至强阳性表达率为75%。Alamar-Blue法和CCK8实验结果显示,OSI-906对JN-DSRCT-1、DSRCT-B1Z和DSRCT-B3OD细胞系的IC50分别为6.942、60.440和3.487 µmol/L,并且对DSRCT-B3OD细胞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效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DSRCT-B3OD细胞系经OSI-906处理后,可显著上调磷酸化AMPK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磷酸化mTOR的表达水平。
结论:IGF-1R蛋白在DSRCT细胞中高表达。体外细胞实验初步证实,IGF-1R小分子抑制剂OSI-906对DSRCT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通路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索IGF-1R作为DSRCT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联影uLinac HalosTx直线加速器扇形束CT(fan beam CT,FBCT)影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的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otherapy,ART)对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修正效果,分析ART计划制定时长对体位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ART流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24年9月—202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27例恶性肿瘤患者(食管癌5例、宫颈癌13例、前列腺癌9例)。通过FBCT三维配准技术,分别在ART计划制定前后测量患者X(左右)、Y(头脚)和Z(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且分析不同的ART计划制定时长(0~20 min、>20~25 min、>25 min)对摆位误差的影响。
结果:食管癌组患者在X(左右)、Y(头脚)和Z(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从0.190±0.131 cm、0.197±0.152 cm和0.267±0.208 cm缩小至0.098±0.062 cm、0.094±0.092 cm和0.074±0.057 cm(P<0.001);宫颈癌组的摆位误差分别从0.185±0.131 cm、0.331±0.270 cm和0.244±0.209 cm缩小至0.066±0.085 cm、0.133±0.096 cm和0.087±0.073 cm(P<0.001);前列腺癌组的摆位误差从0.169±0.137 cm、0.294±0.221 cm和0.279±0.177 cm缩小至0.052±0.067 cm、0.132±0.125 cm和0.084±0.079 cm(P<0.001)。ART计划制定时长与体位误差之间的关系显示,不同时长组食管癌患者在X(左右)、Y(头脚)和Z(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长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时长的延长,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增大。
结论:ART能够有效提高体位精度,显著降低食管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摆位误差;但对于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建议严格控制ART计划制定时长,避免因时间延长而引起体位误差的累积。
目的:在接受替吉奥化疗的Ⅱ~Ⅳa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探讨不同放疗剂量对其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54例患者。根据放疗处方剂量将上述患者分为标准剂量放疗(standard-dose radiotherapy,SD-RT)组(75例,放疗总剂量为50~54 Gy)和高剂量放疗(high-dose radiotherapy,HD-RT)组(79例,放疗总剂量为60 Gy)。由于入组患者中高龄患者(>75岁)占比较高(>70%),体质较差,并且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标准的静脉化疗方案,因此入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均接受替吉奥口服同步化疗。同步放化疗结束1~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复查,根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版,评估SD-RT组和HD-RT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放疗相关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长期生存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测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在15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SD-RT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88.0%和97.3%,HD-RT组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93.7%和为100%,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χ2=2.369),但是其PFS和OS的差异却均有统计学意义(PFSSD-RT vs HD-RT:20.0个月vs 26.0个月,P=0.009;OSSD-RT vs HD-RT:26.0个月vs 34.0个月,P=0.047)。根据临床分期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显示,采用HD-RT可以改善临床Ⅲ~Ⅳa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PFSSD-RT vs HD-RT:15.0个月vs 20.0个月,P=0.002;OSSD-RT vs HD-RT:17.0个月vs 22.0个月,P=0.006),而对临床Ⅱ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并不显著。此外,根据中位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显示,相对于肿瘤体积较大(>43.39 cm3)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体积较小(≤43.39 cm3)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对HD-RT更敏感(PFSSD-RT vs HD-RT:18.0个月vs 26.0个月,P=0.028;OSSD-RT vs HD-RT:22.0个月vs 32.0个月,P=0.025)。在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方面,SD-RT组与HD-RT组患者的骨髓抑制(P=0.539)、放射性食管炎(P=0.882)及放射性肺炎(P=0.63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放疗剂量、T分期和临床分期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而放疗剂量和临床分期则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
结论:在接受替吉奥化疗同步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提高放疗总剂量至60 Gy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并且未增加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此外,这种效应在晚期(Ⅲ~Ⅳa期)及肿瘤体积较小(≤43.39 cm3)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尤为显著。
目的:构建小鼠正常胆囊上皮类器官、基因功能缺失胆囊上皮类器官及人胆囊癌类器官,以解析胆囊癌发生和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胶原酶Ⅳ消化技术处理小鼠胆囊及人胆囊癌组织,结合中和、过滤及离心步骤分离上皮细胞,将其与基质胶混合,在三维培养系统中培养形成类器官。运用Cre-loxP转基因小鼠和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对类器官进行基因敲除或突变,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嘌呤霉素筛选及桑格测序验证基因编辑效率。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对类器官生长行为及功能特性进行观察,评估小分子药物(如Wnt激动剂及抑制剂)对类器官生长的影响。
结果:在人源及鼠源的完全培养基条件下,正常小鼠胆囊类器官及人胆囊癌类器官均可长期体外培养并稳定传代。通过基因编辑,成功建立了含特定基因功能缺失的胆囊上皮类器官模型,为胆囊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工具。研究进一步证实,胆囊癌中Wnt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且Wnt通路的激活或抑制对胆囊癌类器官的生长具有显著调控作用。
结论:正常小鼠胆囊上皮与人胆囊癌类器官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可高效、精准地构建疾病研究模型,为解析胆囊癌的分子机制及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平台。Wnt信号通路是胆囊癌进展的重要调控通路,其药物靶向干预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双特异性抗体是指能够识别2种不同表位或抗原的一类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兼具激活患者免疫系统和定向杀伤肿瘤靶细胞的能力。多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已成为治疗晚期肺癌和胃癌等实体瘤的重要策略。与联合使用2种单抗相比,双特异性抗体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时表现出特殊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耐药性。本文对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历程、作用机制、分类以及其在晚期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且探讨可能预测双特异性抗体临床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淋巴瘤细胞主要侵袭骨骼组织。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不同,PBL在发病时通常局限于骨骼而无其他部位的淋巴结或脏器受累。PBL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相较之继发性骨淋巴瘤患者,其整体预后较好。然而,由于PBL发病率较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报告和小样本回顾性分析,较为缺乏大样本数据和系统综述,从而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治疗的延误。本研究将从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后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加深对PBL的诊疗认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目的:描述转移性硬化型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的有效化疗方案。
方法:报道1例SEF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结果:1例原发性左半结肠SEF患者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2月即出现腹盆腔多处转移,一线FOLFIRI方案化疗17个月后疾病进展,因疫情未行相关治疗。19个月后腹盆腔肿瘤显著进展行二次减瘤手术,术后3周行CT见腹盆腔多发转移,行二线表柔比星单药化疗2周期后肿瘤明显增大,改三线GT方案化疗,2周期后疗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共行7个周期,定期复查,疗效持续PR,至今无进展生存期大于19个月。
结论:SEF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差;GT方案化疗在本例SEF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可为未来SEF的系统治疗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